委员入口| 办公入口| 承办入口| 帮助
今天是: 欢迎访问政协三明市委员会网站!

当前位置: 首页 > 调研视察报告

关于做强市区产业、壮大市区财力的若干意见建议

2014-12-16    字号::

  根据市委、市政府构建三明生态工贸区、做大中心城市的决策部署,市政协成立了“做强市区产业、壮大市区财力”专题协商议政活动课题组,4月上旬至5月初,由市政协领导带队,分成4个组深入两区、三明经济开发区、生态新城和市直部门单位调研,对市区产业发展和财源建设现状、问题进行梳理和分析, 

  并先后召开市政协主席会、常委会进行专题讨论,通过广泛征求意见,形成《关于做强市区产业、壮大市区财力的若干意见建议》,供市委、市政府决策参考。 

  一、当前市区经济现状分析 

  2009-2013年,市区经济呈现总量增加、增速呈两位数增长,但部分指标占全市比重有所下降、增速低于全省全市平均水平的态势,市区对资金流、技术流、物流、信息流、人流的支配力、控制力和影响力明显不足,以市带县能力脆弱,存在“带不起、带不动、带不好”问题。主要表现在: 

  总量偏小。2008年市区GDP、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规模工业增加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建筑业总产值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市比重分别是24.2%、36.1%、32.8%、 23.0 %、59.1%和27.8%,到2013年已下滑到21.5%、32.0%、19.3%、20.9%、28%和26.4%。市区占全市GDP 比重远低于国际通行的区域首位城市经济总量应占该区域经济总量30%以上的标准,在省内仅高于宁德(17.3%)。市区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8.7亿元,居全省第七位,仅高于南平、宁德,不及第六位的龙岩市区(67.4亿元)一半。2008年末市区户籍人口28.38万人,至2013年末为28.26万人,五年间不升反降1200人。 

  增速缓慢。市区GDP五年年均增长11.2%,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个百分点,位居全市县(市)末位,低于全市平均水平1.7个百分点;市区规模工业增加值,五年年均增长13.8%,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位居全市县(市)末位,低于全市平均水平5.9个百分点;市区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五年年均增长19.29%,位居全市县(市)末位,低于全市平均水平2.9个百分点。 

  产业弱化。一是产业规模小。除冶金及压延产值超200亿元、化工和机械产业超80亿元外,其他产业规模较小,产业集聚效应不强。二是产业层次低。至2013年底,规模以上工业产值中钢铁、建材、化工等高耗能行业占比仍高达55.8%;生物医药、通信设备及电子仅占1.5%。三是发展后劲弱。近几年市区企业投入上5亿元以上项目少,今年计划投资千万元以上项目93个,其中投资5亿元以上项目8个,仅占 8.6%;投资10亿元以上项目2个,仅占2.15%。传统资源型产业项目投资占78.4%,高新和新兴产业项目投资仅占21.6%。四是龙头企业少。市区249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年产值上100亿元企业仅三钢1家,上10亿元3家,5-10亿元之间8家,“有企业无产业、有产业无龙头”的现象比较突出。五是创新能力低。2012年末市区科技人员总数、R&D(研究与开发)人员总数均在全省位居后列(全省设区市2013年数据未出)。 

  增收乏力。市区财政收入对房地产业、建筑业、三钢及所属企业依赖过大,存在总量小、增长慢、财源萎缩、园区税收贡献不明显、财源结构单一等问题。2009-2013五年间市本级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中,房地产业、建筑业税收占比高达51.5%。新型服务业态发展不快,税收贡献率小。随着向莆铁路、永宁高速、建泰高速建设项目的竣工,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入库税款基本结束,2013年已锐减至1.67亿元(最高年份2010年达3.01亿元),未来二三年重大项目税源接续乏力。园区税收贡献能力弱,截止2013年,市县两级共向金沙园投入14.88亿元,若以一年期银行存款利率计算所得利息,比当年市县两级地方所得税收还多583万元。 

  通过调研、分析,当前市区经济发展出现暂时性、结构性的“相对偏慢”和“增长乏力”,主要影响因素在于: 

  ­—发展内力不足。目前,市区一产总量小,不足以影响两区的发展。二产中,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益的重化工业比例仍然偏高,高附加值的产业链尚未形成。三产中,两区都以传统商贸流通业为主,有时为了追求量的扩张而导致低层次竞争。工业园区、物流园区开发上,功能定位不科学,存在小而全、重复建设和招商准入政策把关不严,难免出现同质发展和无序竞争现象。近年来,市区新上的生产性大项目、好项目少,上亿的项目不多且能形成税收的企业屈指可数,金沙、埔岭两个联办园区新增创税项目也不多。市、区两级责、权不顺,两区行政职能不健全,涉及规划、土地、建设、环保等方面的行政职权集中于市级,两区协调工作量大、难度大、自主性低、效率低,积极性受到影响。如项目环保准入由市里审批,却又按照“属地原则”要求两区监管,三农公司落户黄砂化工园区建成后,本应由市环保部门组织验收,但市环保部门却把验收工作委托给不具备验收资格的区环保部门去做,导致目前该项目无法推进。 

  —发展合力不足。近几年市、县在争取上级支持方面工作力度加大,成效明显。但有些部门单位讲困难问题多,讲措施办法少,缺少主动作为的担当责任意识,在用好用足用活苏区、老区和海西发展扶持政策方面还有较大差距。如市县一体化提了十年,但实际工作至今尚未有实质性的进展。市里缺乏发展市区经济的有效考核机制和导向,有些市直部门和市直机关干部缺乏市区财政共享、命运共存的责任意识,没有真正把两区的事当作市区的事、当作自己的事,在项目策划、资金安排上少有向市区企业和两区倾斜。市、县联办工业园区管理体制不顺,开发、管理、运行成本比较高。有的存在重招商轻服务以及招商引资重复、虚假报数字的现象。两区积极进取、开拓有为的意识也不够强,策划、生成大项目、好项目少,遇到困难习惯把责任往市里推,经常发生互相掣肘问题,形不成有效合力。 

  —发展空间不足。目前三明市区建成区面积仅33.08平方公里,城市规模小,服务水平低,产业欠发达,承载能力弱,对县域的辐射力和带动力不强。由于市区缺乏足够面积的成片开阔地块,工业园区、物流园区小而散,层次不高,对规划建设和项目引进不利,园区发展受到制约,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和吸引大项目、好项目以及高新尖人才。同时,近年来市区部分企业“退城入园”,但腾出来的地块大多成了房地产项目,新兴产业如城市综合体、文化休闲、服务外包等产业在市区难以落地。 

  二、做强市区产业、壮大市区财力的意见和建议 

  市区强则全市强。中央支持福建加快发展、国务院批复《赣闽粤原中央苏区振兴规划》、《支持福建省加快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意见》等诸多历史性机遇接踵而至,我们应当抓住时机,乘势而上,做强产业、做大市区、做实财政、做优环境,加快推进三明中心城市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一)做强产业,夯实税源基础 

  整合市区工业园区及联办园区,科学编制市区产业发展规划,合理布局、指导推动市区产业发展,全力打造市区主体财源、后续税源“根据地”。 

  1. 转型升级,壮大传统主导产业。 

  (1)推动市本级财政固定收入企业扩张发展。加大技术研发的投入,确保R&D经费投入强度在“十二五”末期达到2.2%的全国或全省平均水平,引导现有企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落实责任主体,抓紧实施现有企业三年内全部实行技改的部署,逐一研究分析现有纳入市本级财政固定收入的40户企业发展现状,通过考核激励推动市区冶金、机械、建材、纺织、化工等主导产业多上项目、上好项目,有效挖掘和提高存量骨干企业的增量潜力,保持市区重点税源企业稳中求进。重点依托现有梅列经济开发区和三化厂区,围绕三钢延伸高端冶金压延产业链,支持三钢扩大产能,集聚下游深加工、高附加值企业,加快发展钢贸、期货等业态,促进二产与三产联动发展。 

  (2)着力办好一批产业龙头企业。依托金沙园区以中机院海西分院、中节能环保产业园为龙头,突破中国通用招引落地,生成一批新的配套项目落地,带动形成光机电一体化、林产、机械产业链条,促进产业往高税性方向延伸、往生态环保延伸、往终端产品延伸。依托埔岭园区以海西重汽为产业龙头,加快引进上下游配套企业和电动汽车项目,抢占市场先机,促进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聚发展。依托现有三元经济开发区的荆东、汇华工业集中区,以汇华集团、毅君制造、黎明重工、明竹机械等具有一定自主创新能力的骨干企业为产业龙头,打造机械铸造、冶金机械、矿山机械、工程机械等产业零部件生产、配件供应和终端产品产业链。组建专班跟进对接雪津集团异地搬迁新建全自动生产线,打造三明高端啤酒酿造基地,巩固占领闽西北和江西市场;推进三明纺织厂等高污染企业退二进三,确保所有退城入园的企业注册地保留在市区。 

  (3)支持服务央省企业发展。制定出台《关于支持服务央省企业,推进与央省企业合作发展的若干意见》,采取措施,建立支持服务央省企业发展联席会制度,引导驻明铁路、供电、金融、通讯、保险等垂管单位和央省企业强化主人翁意识,积极向上沟通争取更多项目安排、落户三明,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实现共兴共赢共荣。 

  2. 政策扶持,培育新兴朝阳产业。 

  (1)大力发展新兴产业。重点推进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与新医药、节能环保、服务外包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在招商引资上,结合我市资源优势,重点引进精细化工、高分子化学工业等高科技产业。加大推进三明核电项目力度,力争明年底前获得路条开工建设。依托吉口园区以金明稀土、黄砂园区以三农氟化工为产业龙头,加强同厦门钨业及涉氟科研院所、行业龙头企业的联系与合作,整合对接明溪、清流、宁化稀土、氟化工中下游产品企业,推动稀土产业、氟化工产业向高深和精细方向发展,填平补齐产业链缺失环节,推动矿产加工向半成品、高附加值产品延伸。充实市生物医药办力量,强化运作,进一步扶持华灿生物、汇天药业、融和药业等一批生物医药产业骨干企业做大做强。 

  (2)将服务业作为市区经济的新增长点。大胆先行先试,引进台湾等地服务业投资,推动三明成为外地客商投资福建和内陆的运筹服务中心。积极推动开展现代物流业、金融、工业设计、研发、中介服务为重点的生产性服务业,加强对外资企业服务配套能力建设,形成半径100公里的产业配套服务圈。提升公路港建设水平,建立物流信息公共平台,引进知名物流企业来明设立营运中心、转运中心、分拨中心等机构,形成集本地信息、对接全国的物流信息网络。引导兄弟物流、明易物流、名成冷冻等骨干企业联合组建物流集团,享受“营改增”等公司型物流企业的财税优惠政策红利。组建市区物流小额贷款公司,简化机动车抵押手续,实行“一企一报”,盘活物流企业资产。细化落实甩挂运输的牌证、保险管理和挂车检测、通行费优惠政策,安排专项资金对经营规模较大且在市区上牌的甩挂运输企业给予一次性奖励,推动甩挂运输取得实质性突破。 

  (3)支持信息和电子商务业发展。鼓励利用现有工业厂房、仓储用房、传统商业街等存量房产、土地资源,兴办信息服务、创意产业等现代服务业。用好今年设立的电子商务发展专项资金,重点对市区现有产业和传统企业兴建电子商务平台给予用地、税收等政策支持,促进企业扩大营销。推动三钢、雪津啤酒等制造企业产销分离,引导和鼓励更多制造业企业组建销售公司,形成现代服务业新增长点。培育一批网上销售龙头企业,推进市区特色产品销售的线上、线下双线并进。 

  (4)大力发展市区旅游业。充分发挥生态优势,制定市区旅游发展规划。市有关部门要重点策划实施万寿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沙溪百里画廊、瑞云山国家地质公园、忠山十八寨、格氏栲和仙人谷国家森林公园等项目;发挥高铁开通、机场即将建成的带动作用,精心策划推出市区一日游、二日游线路,制定鼓励旅行社组织客源落地市区接待旅游观光的具体措施,在央视等强势媒体和高速公路、动车投放广告,建立市区旅游电子商务平台,有效聚集人气,拉动消费,提升三明城市形象和旅游知名度。 

  (5)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重点扶持市区省级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和文化创意实体企业发展;积极探索采取市场运作与政府扶持相结合办法,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开发利用市体育场、体育馆、会议中心、博物馆、会展中心等大型场馆,举办全国性、全省性体育赛事、文化会展、商品促销、商业演出等活动。 

  3.下大力气,建设好工业园区。 

  (1)集中力量办好三明经济开发区。对市区工业园区进行整合,永安市、明溪县退出在三明经济开发区持有股份,梅列、三元经济开发区整体并入三明经济开发区,积极申报国家级经济开发区。把握莆炎高速动工兴建,三明经济开发区水、电、路等生产要素日益配套的有利趋势,精心制定市区工业园区产业发展规划,实行统一规划、开发、建设、招商,突出园区功能定位,举市直部门之力,加大“三维对接”力度,把央省企业、知名台企、民企作为重点招商引资对象,落实要素供给、配套保障、财税优惠,注重企业产品周期和投资强度约束,争取更多体量大、投资多、税性强、科技含量高、成长性好的工业项目落户园区。 

  (2)继续办好金沙园、埔岭园。建立市、县财税分享、建设分担的投入分配体制,推动金沙园、埔岭园通过综合用地平衡,用好工业园区配建15%商服的用地指标,进一步完善园区生活配套设施,实现金沙园、埔岭园资金链自求平衡。以税性作为园区招商引资的重要指标,突出抓好机械总院海西分院高端装备产业园、中节能海西(三明)节能环保产业园、埔岭汽车产业园、电商创业园建设,形成辐射带动作用。 

  (3)积极发展专业园区。规划建设市区工程机械、化工、林产、花卉苗木等重点产业配套市场,完善农副土特产、建材家居、快消品、汽车、农资化肥、医药等专业市场,在用地、用水、用电及减免规费等给予政策性支持。规划建设快递产业园区,形成集仓储配送、快件处理、分拣等功能于一体的快递产业园区,吸引更多品牌快递公司在市区设立区域分拨中心,确保全市乡镇以上和南平、龙岩部分县域快件业务通过三明周转分拨。 

  4.集中财力,助推市区经济发展。 

  设立市区经济发展专项基金,建议从2014年起,市财政每年统筹安排1亿元,两区各安排2000万元,专项用于市区企业技改、项目转型升级、扶持中小企业各类平台建设。同时对市级现有为扶持行业、企业发展而设立的各种专项资金进行清理整合,打破撒胡椒面和平均分配办法,推行市级各类专项资金投向使用情况跟踪公示制度,督促市直主管部门把专项资金更多投向市本级重点平台、市区工业园区、小微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和重点产业、品牌培育、人才招引,集中有限财力为企业成长办实事、办大事。 

  (二)做大市区,拓展城市空间 

  抓住中央支持福建加快发展、国务院批复《赣闽粤原中央苏区振兴规划》的历史性机遇,根据中共十八大提出“优化行政区划设置”的要求,适时实施科学合理可行的行政区划调整,促进三明中心城区扩容提质,增强中心城市要素集聚功能,留足未来城市发展空间。 

  1.调整区划,拓展三明城市发展空间。积极争取在省、市的权限范围内,拉开城市框架,将明溪县瑶奢村划归三元区,并连同岩前镇一并交由三明经济开发区管辖,将沙县井后、水美、垄东村划归梅列区,融入市区发展。下大力气推动生态新城建设提速、提质、提效,创造条件适时启动沙县撤县设区工作,将三明中心城市形态规划建设成双核组团式城市。 

  2.扩容提质,促进市区向西、向南挺进。适时调整市区总规和土地等级,将汇华、黄砂、竹洲、吉口等工业集中区,纳入市区规划范围。以三明经济开发区为主体,市、区联动,抓紧国道205线市区过境段沿线周边的龙源山、蕉溪坂、官洋坑以及比邻三明北互通的沙县井后、水美、垄东一带等合适地块的土地收储,加快规划开发若干工业集中区,确保今后5~10年内市区有足够工业用地可供开发。未来在推进实施岩前、莘口、陈大和洋溪等小城镇开发建设时,应并行开发工业用地与商住用地,留足优势产业和潜在产业的用地需求,既保障生产性项目的招引落地,夯实市区共享工业税基,又引导区域人口向中心城市集中,扩大市区人口规模。 

  3.科学规划,加快工业园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南三龙铁路三明段尤其是三明南站、205国道、306省道市区过境线改造、三明至沙县快速通道、梅列陈大至沙县富口公路等交通项目建设。按照“连线成网”,做好生态新城通过205国道连接厦沙高速公路沙县东互通、三明机场路网规划,将目前在建的莆炎高速三明段三明西互通位置调整至乌龙村,连接省道306线,对接生态工贸大道,同时启动建设原预留吉口互通,拉近三明经济开发区通过高速公路与中心城市的距离,进一步打通节点,优化园区道路布局和通行环境,疏通开发区经络、增强区域载体能力,提升开发区引资能力。 

  4.搬迁三化,为创建国家级生态市创造条件。抢抓中央和省上推进中心城区老工业区整体搬迁改造、严控特种设备生产经营使用安全的政策性项目资金补助的难得机遇,坚持地方政府、园区、企业三方联动协作,成立工作小组,对接省上,加紧与三钢协商,制定具体操作实施方案,以更大的勇气和决心全力推动三化关停并转、退城入园,促进三化脱胎换骨、转型升级,支持三钢利用三化地块打造冶金压延高新产业集中区和配套生活服务区,为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做出贡献。 

  (三)做实财政,稳定收入增长 

  注重骨干税源培育,创新税源管理模式,拓宽市区生财聚财之道,促进地方级收入可持续增长。 

  1. 积极引导,大力发展建筑业。指导推动市区现有建筑企业调增、晋升资质,积极引进外地建筑企业总部入驻我市,设立有法人资格的分公司。扶持引进设计、监理、房产抵押担保等建筑业中介服务机构在市区设立有法人资格的分公司,创造更多税收留在市区。成立鼓励本地企业拓展外地市场协调工作机构,开辟对外承接工程服务的“绿色通道”,为企业提供外出承接工程的指导和出具相关证明文件的“一站式”服务,鼓励本地企业开拓外埠市场、对外承接工程。建立住建与税务、财政部门的协调机制,引导外出施工企业做好企业所得税回三明市区缴纳工作。支持省一建等市内企业做大做强并向外拓展业务。 

  2.有序开发,保持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坚持监管与服务并重,建立交地和已出让地块开发进度跟踪服务机制,及时协调解决重点地产项目开发建设过程中遇到的杆线迁移、供水、供气、道路改造以及学区划片等问题,引进更多类似碧桂园等大型房地产上市公司入驻三明,推动市区房地产市场有序开发、温而不火,提升档次水平。试行对高层住宅项目,在取得预售许可证后,即发放按揭贷款。借鉴外地经验,取消限购,放宽公积金贷款政策,灵活运用公积金存量杠杆撬动作用,督促银行下大力解决限贷惜贷问题,增强投资和消费信心。对市区房地产项目优先选择本地施工企业施工的予以适当奖励。对与房地产业相关的建材、运输、装饰材料等行业实行甲控。 

  3. 精心服务,发展“总部经济”。按照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相结合、壮大总量与优化结构相结合的原则,放宽政策,大力扶持总部经济发展。尤其要积极培育和发展金融服务、现代物流、国际会展等服务业总部企业。以金融、商务企业为主体,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和楼宇经济,重点打造徐碧新城楼宇经济群、现代物流产业开发区中央商务区,启动台江新区楼宇经济群建设,积极争取市、省外企业在我市设立总部机构、地区总部机构或职能型总部机构,着力争取明资为主的民营企业总部回归和台资企业入驻。积极引导总部在省、市外的企业在我市新设立独立法人资格的子公司,或将已在我市设立的分支机构改制为子公司。 

  4. 持续运作,确保重大项目税费延续。实施动态管理,强化项目储备,加快对接省上即将出台的《进一步推进福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实施意见》,加强对上沟通衔接,努力使更多项目跻身省上盘子。结合“十三五”规划编制,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社会民生改善等重点领域,超前规划未来投资规模大、带动力强的大项目、好项目,形成推进“十百千”重大项目建设的长效机制。全力促成浦梅铁路、吉泉铁路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早日开工建设,扭转重大项目税费难于接续困境。 

  5.加大力度,科学有序组织税收征管。一是鼓励央省企业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支持三钢、烟草、雪津啤酒等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将企业所属有形动产租赁服务部分全部剥离,设立独立核算的物流企业,将中央与地方共享收入转为“营改增”全额地方级收入。二是组织力量排查近五年在国税入库上百万元的213户重点企业中,截止2013年底已有83户无税入库的具体原因,加强税收征管和运行监控,强化税电联控工作举措,堵塞征管漏洞,确保应收尽收。抓住开业登记、注销核实、转让过户等关键环节,重点摸清股权转让、废旧物资回收、房屋出租、部分娱乐业企业改个体工商户登记等隐蔽性税收领域现状,大力推行税源联动管理,开展查补专项清理,避免税源流失现象发生。三是积极向省上争取提高烟草、移动、联通、国有银行、兴业银行查补或入库企业所得税就地缴纳比例;争取三明电业局、中石化森美三明分公司等重点省属企业本着照顾支持老区苏区发展原则,适度提高就地缴纳税款比例,为稳定财税收入增长做出贡献。 

  6.抓住时机,完善财政分配机制。市本级与梅列、三元区财政按45:55和40:60的比例分成体制从2004年实施至今已过十个年头,建议抓住国家启动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契机,及早安排部署调研,科学测算论证,做大夯实市本级及两区财力基数,为启动实施事权财权相匹配的新一轮市区财政体制改革奠定基础。 

  (四)做优环境,服务改革发展 

  树立优先发展中心城市的共为意识,市直部门切实把精力更多地花在市区,把力量更多地投在市区,把财力集中用在市区,通过体现“重抓市区”的制度安排和载体设计,营造市区良好的生态、政策、人居环境,努力打造宜居宜业的区域中心城市。 

  1.简政放权,形成发展合力。结合政府机构改革,采取直接下放、委托下放和市区联合审批等方式,营造发展软环境,最大限度地向两区和三明经济开发区、生态新城管委会下放和赋予立项、规划、土地、环保、城乡建设、城市管理等权限,使他们行使等同于县(市)的审批管理权限。制定切实可行的鼓励市直部门机关干部到两区和三明经济开发区、生态新城管委会挂职锻炼的措施,加强基层一线工作力量和技术力量。制定促进市区经济发展考核办法,强化考核激励约束机制;定期召开加快市区经济发展工作会议,加强对市区重点项目的推进督促力度,帮助两区解决发展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每年确定一批市直部门参与、服务市区经济发展的重大项目,作为年度绩效考评的重要内容。 

  2. 注重实效,改革招商引资和征迁机制。改进招商引资考核办法,对市直部门引进项目实行单位面积投资强度、实现产值、提供就业岗位、贡献税收等综合性考核,提高引进项目的质量和效益。尽快研究制定完善两区农用地征收、房屋拆迁补偿统一标准,留出一定比例的土地让给城中村集体组织,按规划要求开发,既可阻止两区补偿标准不一、互相攀比现象,又可调动城中村村民积极性,减少征地拆迁阻力,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用地需求。 

  3.创新发展,优化金融服务环境。建立市政府金融业创新发展联席会议制度,搭建政银企互动平台;将市金融办和上市办合署,促其由“虚”转“实”,安排编制、经费,配备精干、懂行工作力量,负责协调金融、上市改革发展中应由地方政府解决的事项和问题。完善专项奖励政策,给予开办经费、一次性财政性存款、税收、办公用房等政策性优惠,引导各类银行、保险、证券机构来明设立分支法人金融机构。推动市区政府性主导的融资担保机构扩规模、增实力。 

  4. 民生优先,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发挥市区现有的教育和医疗卫生已具备的良好基础,加大投入力度,进一步提升市区教育、医疗卫生事业,培养名师、名医,培育名校、名院,做出特色、做出名气。进一步完善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和住房保障体系,扩大“五险一金”等基本社会保障覆盖面;鼓励民营企业为员工缴纳住房公积金,推行对实体企业按税收贡献额度切块安排经济适用房、保障房指标数量等奖励政策,在引进人才的同时解决企业高端人才和技术人员、熟练工人流失问题。在宣传好、落实好《三明市关于进一步放宽户口准入条件服务城镇化建设的意见》基础上,建议研究实行比省上和其他地区更宽松、更优惠的市区人口聚集政策,推行凭居住证享受与市民同等待遇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建立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机制,吸引区域内外人口落户中心城市,扩大三明城市人口规模。 

  5. 扎实创建,构建宜居城市人文环境。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载体,抓紧市图书馆、群众艺术馆、青少年宫和市科技馆等公共事业项目建设。继续精心规划、高起点设计市区一河两岸及一重山植被景观,注重市区标志性建筑构造、立面色调设计,采取绿化美化、防灾减灾、城市道路拓宽改造、停车场整治等综合性措施,逐步分期实施集声、光、乐、夜景、喷泉、水景为一体的改造,进一步提升城市绿道、江滨公园美化、绿化、亮化水平,打造更多适宜市民休闲娱乐、阅山亲水的市区城市综合景观。提升社区 服务中心建设水平,推广厦门海虹社区网格化模式和长乐市12319城市管理服务模式,通过政府购买社会公共服务方式,搭建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将公共场所监管、安全生产监管、社区矫正监控、特殊车辆监管等统一纳入社区治理工作,实现市民社区管理工作精细化,打造一批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附件下载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