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入口| 办公入口| 承办入口| 帮助
今天是: 欢迎访问政协三明市委员会网站!

当前位置: 首页 > 调研视察报告

关于我市职业教育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2014-11-28    字号::

  10月15-16日,市政协副主席许清华带领从事职业教育的部分市政协委员,就我市职业教育发展情况进行调研。调研组一行深入到永安职专、三明市第二高级技工学校(筹)、福建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三明职业技术学院、在建的市生态职教园,听取市教育局、人社局和永安市政府有关情况介绍。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职业教育发展基本情况 

  我市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单位高度重视职业教育事业发展,《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发布后,相关部门和院校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决定》精神,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不断激发职业教育办学活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发展保障水平。 

  (一)职业教育层次更加完善、办学档次得到提升。一是全市基本形成以高等职业院校为龙头,中等职业学校、县级职业教育中心为中坚,各类职业培训机构和乡镇文化技术学校为补充的职业教育办学体系。随着三明学院向应用型大学转变,多层次为地方培养实用人才的教育体系更加完善。二是16所中职学校(13所职业学校、2所技工学校、1所成人中等职业学校)中有8所创建国家级、省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和技工学校。在18所中、高职院校中创建中央财政支持的国家级、省级示范性实训基地等各类基地20个。国家示范专业5个,国家级、省级重点专业20个。 

  (二)职业教育发展环境条件有新改善。一是经费保障得到加强。永安市加大对职业教育发展投入,福建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土地置换实现整体搬迁,永安职专新校园建成投入使用,市第二高级技工学校(筹)新校区建设正在启动。同时,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对职工教育培训更加重视,大部分企业提取一定比例的培训经费。在财政投入上,据了解,各县(市、区)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做到了逐年增长。截至今年9月底,大部分县(市)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比例达到了30%,对免学费配套资金也能足额拨付到位。二是重视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和学生能力培养。组织职教院校教师参加国家级、省级骨干培训,选拔青年教师到企业参加实践培训活动,组织中职学校教师参加全省老师教学设计、说课技能大赛等赛事。通过实践锻练,提高教师和学生综合素质。三是2011年至2013年,我市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含非全日制)占高中阶段教育招生总数比例分别为53.9%、52.5%和50.4%,基本实现了国家提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比例大体相当的目标。四是校企合作更加广泛。目前我市所有职业院校都开展了校企业合作,共与307家企业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合作办学。五是职业培训网络积极发挥作用。在全市大部分院校设立了“职业技能鉴定站”,每年可为所有毕业生开展职业资格和技能鉴定。市、县两级建立了职业学校和劳动就业培训中心为重点,以农广校、农函大、乡镇文技校为依托,社会培训机构为补充的职业教育培训网络,通过部门联动,共同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 

  (三)近年来毕业生就业情况良好。据统计,2011年以来,我市中职学校毕业生就业率都在95%以上,其中:2011年为98.05%、2012年为99.1%、2013年为97.93%,2014年为95.36%。2014年,毕业生直接就业率为77.17%,对口就业率为77.19%,高职毕业生就业率达97.36%。毕业生薪酬方面,近年来呈逐年上升趋势,据调查了解,2014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税后工资在2000元以上的占32.2%,毕业生就业满意度达到比较满意及以上的占97.8%。 

  二、当前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困难与问题 

  调研中,委员们一致认为,近年来我市职业教育有了较大的发展,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与经济社会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广大群众的期待还有较大差距,仍然是教育事业的薄弱环节,面临着一些困难与问题。 

  (一)对职业教育的认识不到位带来的挑战 

  学生家长和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和观念还未转变,存在“重学历、轻技能,重普高、轻职教”的思想观念,“有用即是人才”的理念还没有成为全社会的共识。职校招生面临生源素质低且招生竞争激烈的困境。生源不足成为职教院校生存发展最大考验。从政府层面看,有的地方政府、部门和领导对职业教育重视不够,在经费投入、人员安排等资源配置方面缺少对职业教育的倾斜和重点扶持,没有把发展职业教育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规划和重要议事日程。从企业来看,行业企业缺少优惠政策鼓励,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高,存在“一头热、一头冷”的现象。校企合作深度和广度不够,合作领域比较狭窄,主要停留在用工层面上,优势互补、合作共嬴的机制尚未形式。 

  (二)职业学校基础条件还相对薄弱,同质化竞争激烈 

  与职业教育发达的地区相比,存在多方面的差距,特别是人口比较少的县,中职学校难形成规模。中职学校为生存,专业设置同质化,互相争夺生源。有的职业院校由于实训基地设备陈旧、数量不足条件差,实训教师水平不高等原因,学生技能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受影响,存在“样样懂皮毛,没有精一样”的现象。这也是目前一些职业院校毕业生不被社会认可的原因之一。 

  (三)经费投入存在差距 

  由于我市经济财力相对薄弱,经费投入不足已成为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从目前投入情况看,虽然职业教育投入做到了逐年增长,但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和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与全省平均水平仍有较大差距,有些县(区)城市教育费附加投入职业教育没有达到30%的规定。 

  (四)促进和引导职教发展动力尚未形成 

  目前,社会上存在没有接受职业教育或培训照样可以就业,且薪酬没有差异的现象,初次就业时职业资格证书优势没有显现,企业用工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没有得到落实。促进和引导职业教育发展的内生动力尚未形成。 

  三、加快我市职业教育发展的几点建议 

  当前,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我们要抓住这一重要战略机遇,加快统筹我市职教资源,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 

  (一)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快职业教育发展。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和市场调节作用,根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需要及区域经济发展趋势,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和行业组织,制定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一是调整规划布局。集中力量办好现有国家级、省级示范校,做大规模,办出特色。一般中职学校向国家级示范校撤并。统筹专业规划建设,避免同质竞争,实现错位发展,不断发展提升职业教育质量和内涵。按照“突出重点,彰显特色,协调发展”原则,统筹重点职业学校和骨干专业建设,实施品牌发展战略。二是集中统筹职教经费,支持做强国家级、省级示范校发展。逐步提高教育经费支出中职业教育经费所占的比例,逐步提高职业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水平,稳定城市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建议集中部分城市教育附加费加快国家级、省级示范校建设。具体做法:将各县(市、区)城市教育附加费30%用于职教的经费切做两块使用,其中10%统筹使用, 20%用于当地职教中心,开展专项短期职业技能培训。同时,积极探索引导行业、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发展机制,进一步建立健全政府、受教育者、用人单位共同分担职业教育培养成本的机制。三是要采取措施稳定本地生源。当前我市职业教育特别是中职教育,面临生源不足,规模难做大的问题。这不但是中职学校发展效益问题,更是生存成长挑战。建议政府借鉴外地做法,制定优惠政策留住生源在本地接受职业教育。提高毕业生本土就业率,为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社会发展储备丰富的人力资源。四是强化中高职抱团发展。进一步发挥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应有的作用,形成有关部门分工协作、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统筹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协调发展,统筹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以高职教育为引领,密切中高职院校间的联系与合作,强化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切实构建中高职立交桥,实现本地区中高职教育的抱团发展。 

  (二)深化校企合作。职业教育做到“产教融合”才会有生命力。行业、企业要与学校共同组建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参与重大政策研究、人才需求预测、人才培养、科研技改合作等。政府、社会要真正做到不唯学历重能力,清除毕业生就业方面的歧视障碍,完善就业准入制度政策,营造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环境。要鼓励支持行业办学,过去的行业办学是“经典”的职业教育,不应取消,而应使行业、企业融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发挥办学主体的作用。 

  (三)进一步强化在建项目经费保障,解决待遇差别问题。一是生态职教园、市第二高级技工学校(筹)基建项目即将启动,建设资金拼盘缺口较大,希望有关方面加强统筹协调,确保建设项目顺利推进,早日完工投入使用。二是三明市第三技校与永安市技校整合后,目前两校仍然维持原有的人事、财政关系,两校教职工工资福利待遇存在着差别,影响教师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不利于三明市第二高级技工学校(筹)的长远发展。建议有关部门妥善解决同所学校因身份不同导致的教职工工资福利待遇差别的问题。 

  (四)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借助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开设宣传专栏,结合每年“9.18”终身教育活动日开展宣传教育,宣传好职业教育的有关法律、有关政策,以及职业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提高社会、家长对职业教育的认同度,在全社会形成“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风尚,形成重视职业教育、支持职业教育、尊重技能人才、重视和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 

  (五)加快职业院校内部管理体制、机制的改革步伐。一是建立“双师型”兼职教师人才库。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建立职业教育兼职师资人才库,在兼职教师报酬、职称评聘和晋升方面配套相应的激励机制。二是协调教育、人事、编制等部门大力支持职业院校紧缺师资的引进,完善教师招聘制度,扩大职业院校人才引进、人员招聘、兼职聘用的自主权,逐步实现编制的动态管理促进教师队伍的建设。三是制定统一的职业院校职称评审标准,改变与普通院校 “一刀切”、“一个模式”的做法,采用不同的评审体制、不同的评审标准、不同的评审条件。四是加强职业院校之间的合作和互通,实现资源共享,共同发展。 

  四、做好生态职教园项目建设解释宣传工作 

  市生态职教园区布点在三明市生态新城内,有利于生态新城功能完善,但随着三明职专、市第一高级技工学校搬迁入住,弱化三明市区人气集聚;生态职教园区与三明农校比邻,这也将会引起生源竞争,影响生态职教园区与三明农校的发展。社会对此颇有议论。委员们建议要进一步做好生态职教园区项目建设宣传工作。 

  三明市政协科教文卫体委员会 

  2014年11月20日

附件下载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