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入口| 办公入口| 承办入口| 帮助
今天是: 欢迎访问政协三明市委员会网站!

当前位置: 首页 > 调研视察报告

关于推进我市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建议案

2017-01-04    字号::

  为组织开展好“推进我市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专题协商,市政协主席会议成员带领7个调研组,分赴县(市、区)和企业调研,通过实地察看、座谈交流、专家研讨等形式,广泛协商讨论,形成了《关于推进我市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调研报告》。923日,召开九届六十二次主席会议进行审议讨论。在此基础上,1213日,召开九届二十四次常委会议,听取市政协课题调研组的总体情况汇报,以及县(市、区)和企业、行业协会、园区、政协委员代表的协商发言,就推进我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行专题协商议政。现提出建议案如下: 

  一、我市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效 

  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我市坚持调结构、促转型、强动能,坚定不移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取得阶段性成效,保持了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委员们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充分肯定: 

  (一)目标任务进一步明确。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召开八届十三次全会进行专题部署,印发了《关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总体方案(2016-2018)》及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5个配套政策文件,明确了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指明了方向。 

  (二)转型步伐进一步加快。大力推进一产组织再造、二产创新改造、三产业态创造,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14.751.134.2;全市重点规上工业企业全部完成一轮技改,6条特色产业链产值突破200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2010年的6%提升至9.1%,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增势良好;全国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有序推进,创业创新氛围逐渐形成。 

  (三)落后产能进一步出清。在“十二五”超额完成淘汰落后产能目标的基础上,今年又关闭退出地方煤矿14处,压减产能82万吨。传统产业工艺、装备水平提升,钢铁产业部分技术指标达到行业领先,三钢实现了扭亏为盈;水泥行业全部实现旋窑生产;煤炭行业年产能全部达到6万吨以上。 

  (四)发展环境进一步改善。深入开展“敢担当、解难题、立新业”和“大干150天”等活动,通过“一月一协调”“重点项目挂牌服务”“千名干部服务千家企业”等务实举措,及时帮助协调解决企业发展和项目建设中的突出问题,增强了企业发展信心,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造了良好环境。 

  二、我市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任务还很艰巨 

  三明是老工业基地,在新旧动能转换过程中,面临传统动力减弱与新兴动力不足的双重压力,技术、人才、资金等短板突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任务仍然艰巨。主要体现在: 

  (一)传统产业不适应消费升级的需要。工业基本面不乐观,至11月底,全市停产半停产规上工业企业150家,占总数的8.2%,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连续58个月下降;传统产业供需矛盾突出,中低端产能明显过剩,一些行业开机率较低。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占GDP比重分别低于全国、全省16.35.6个百分点。农业“接二连三”程度较低。 

  (二)新兴产业不适应支撑发展的需要。新兴产业、新业态规模仍然较小,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低,不足以弥补传统产业回落造成的空缺。前三季度,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仅占全市工业总产值13.9%,排在全省第7位;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投资仅占全部项目投资9.1%;网上商品零售额增幅低于全省16.3个百分点。 

  (三)投资结构不适应资源配置的需要。全市每年实施投资千万元以上工业重点项目约500项,但投资10亿元以上项目仅占3%左右,高新产业和新兴产业项目仅占15%左右,相当一部分投资停留于简单扩大再生产,投资效果呈现递减趋势。民间投资信心不足,投资主要依靠国有投资和重大基础设施拉动,1-11月,民间投资比去年同期回落12.2个百分点。 

  (四)要素保障不适应产业转型的需要。创新支撑能力不足,只有3.5%的规上工业企业设立研发机构,企业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劳动力及人才外流,且主要为青壮年和大中专毕业生,据调查,规上工业企业从业人员中,中高级技术职称人员只占1%左右。实体经济融资困难,新增贷款主要流向国有投资、基础设施等领域,至三季度末,制造业贷款余额同比下降近10%73.8%的企业认为资金紧张是当前最大的困难。 

  (五)服务环境不适应加快发展的需要。与沿海地区相比,我市在政务环境等方面仍有差距,一些惠企政策还存在执行难、落实难现象。由于现行法律法规修订滞后、基层承接能力不足等原因,很多审批事项虽已下放至县级,但仍然程序繁锁、耗时耗力,一些简政放权举措卡在“最后一公里”。中介服务事项仍然较多、收费偏高,企业负担依然较重。 

  三、我市推进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若干建议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必须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聚焦转动能、降成本、补短板,着力优化生产供给、要素供给、政策供给,不断提升供给质量和效率,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 

  (一)优化生产供给,全力打好产业转型升级攻坚战。主要建议是:壮大五棵“常青树”(即冶金及压延、汽车及机械、林产加工、纺织、建材,五大产业占规上工业产值66.7%),巩固产业基本盘;挖掘四支“潜力股”(即稀土、氟化工、石墨、生物医药),培育发展新动能;夯实三个“增长点”(即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旅游业),助推经济新发展。 

  1.适应新需求,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通过实施新一轮技术改造行动,促进传统产业“老树开新花”,推动老工业基地向先进制造业基地转型。 

  一是做大做强冶金及压延产业。以2020年实现产值800亿元为目标,积极为冶金压延产业链延伸创造有利条件。厚植三钢龙头优势,市及相关县(区)要全力支持三钢技术改造和产能提升,在小焦工业园及周边,为以三钢为核心的冶金产业链留足发展空间,支持企业大力开发高等级建筑用钢、高性能合金钢、高强度船体钢等中高端产品,拓展市场应用领域;尽快帮助三钢协调解决明溪矿山、大田矿山村民阻挠开采生产问题;争取三钢重组募集的30亿元资金主要投向三明,加快生产线升级改造及物联云商、余热发电等项目建设,推动三钢向钢铁生产服务型企业转型;支持三钢统筹整合三化现有的各种资源发展生产。营造公平竞争环境,相关部门要理直气壮地支持三钢及台明铸管、毅君铸造、瑞奥麦特等成长性企业,在质检、能耗、环保、安全、税收等方面,加强对小企业、小作坊的监管,通过有序竞争促进优胜劣汰,防止“劣币驱逐良币”。稳定关键要素供给,支持三钢等运输量大的企业与本地物流企业加强协作;规范物流车辆超载超限执法行为;引导原材料、资金等关键要素供应商与企业签订稳定的中长期合同,避免因要素市场价格波动造成大的亏损。 

  二是拓展延伸汽车及机械产业。以加强产业配套、拓展区域市场为重点,推动汽车及机械产业集群化,力争到2020年实现产值1200亿元,打造海西重要的汽车及装备制造业基地。加快车型研发,引导支持汽车制造企业根据市场需求,重点发展中重型卡车、轻型车、专用车和新能源汽车四大核心产品,帮助争取重汽等企业总部的支持,加快开发市政、环卫、渣土、执法、水利等实用车型,进一步丰富产品供给。深耕本地市场,坚决落实全市范围内优先使用三明产车辆的政策;各级政府要强化担当意识,在机关单位、企业强力推广使用三明产车辆,并制定奖励政策;帮助中科动力尽快突破生产资质审批环节,争取获准在省内挂牌上路发挥行政职能作用,帮助汽车生产企业在省直系统、大型物流企业和运输公司等推广三明产车辆支持产品出口,对接“一带一路”战略,出台财税奖励政策,支持海西重汽、中科动力等龙头企业到境外新兴市场设立营销服务中心,促进现有产能发挥,打造商用车和新能源汽车生产出口基地。延伸机械产业,支持厦工三重、华橡自控等企业重点发展压路机、平地机、推土机及高端机械,力争在三明市场的占有率达90%以上;推动普诺维、三洋机械、月兔空调等企业向成套装备制造延伸;积极争取省上“一业一策”支持,下决心打造铸锻产业集聚区 

  三是整合提升林产加工产业。以从根本上转变粗放加工方式、提升资源利用率和产品附加值为重点,着力打造量大质优的第一大产业。推动低效产能出清,利用市场倒逼、环保约束、指标限制等手段,关停消耗大、工艺差、纳税少的小作坊、小锯台,控制原材料和低附加值产品流出,释放低效产能占用的原材料、土地、资金和环境指标,推动林产加工业“腾笼换鸟”。加强行业管理力量,主管部门要增加人员配备,加强对林产加工业发展的规划、指导和管理,准确对接上级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等政策信息,引领青纸、铙纸、永林等林产加工龙头企业率先提质转型。坚定拓展下游产业,加快青纸定向增发20亿元超声波制浆项目建设,推动超声波制浆科研项目在中节能产业园落地;引进家具、家居行业龙头,重点发展竹木家具、家居精品、竹木雕刻等产品;大力发展林产化工,尽快编制木本植物综合利用发展规划,重点开发香精香料、生物质农药、药用炭等高附加值产品。 

  四是优化发展纺织产业。推动纺织产业功能差异化、产品终端化,力争到2020年实现产值翻番,建成全省特色纺织产业基地。发展高端纺织,选择三纺、宝华林、德为等一批成长性强的企业,由政府重点支持其通过技改提升向高端延伸,大力发展功能性纱和面料、高强高模纤维及复合材料等产品;发挥纺织行业协会作用,加强纺织企业横向联系,建立纺织企业技术联盟和统购分销平台。打造终端品牌,加快建设永安、尤溪两大染整集控区;突破纺织产业瓶颈,引导织造企业延伸发展家纺、鞋服、汽车内饰等终端产品,通过3-5年培育,打造一批省级知名品牌。突破资金瓶颈,政府要帮助协调金融部门,允许纺织企业把固定资产投资占比最大的机械设备作为抵押物向银行融资,解决纺织行业抵押物少、融资困难问题。 

  五是改造升级建材产业。以保市场、促升级为重点,开展行业对标行动,建设海西绿色环保建材及住宅产业化基地。扩大产品市场占有率,每年举办产品配套采购会,引导市内企业互采互用,在基础设施、市政工程、国有投资等领域,优先选择本地建材产品;积极争取省上采取有效措施,加大水泥地产品保护力度。提升产品综合竞争力,“十三五”不再新上水泥生产项目,将低标号产品全部升级为425#以上,大力发展绿色环保新型建材、商砼预制装配、混凝土及制品。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以梅列区列入全省建筑产业现代化试点为契机,在市政基础设施、学校、医院、保障房等领域全面推广建筑工业化,打造国家级建筑产业现代化生产和服务基地。 

  2.挖掘新动能,做大做强新兴产业。实施“十三五”新兴产业倍增计划,以市为主组建专门团队,加快新兴产业扩量提质,推动新兴产业由点上突破向面上延伸 

  一是突破稀土产业。以打造百亿产业为目标,大力发展稀土分离、深加工及应用产品,建成海西稀土材料及高端应用产业的重要区域。集聚矿产资源,以三明市稀土开发公司为龙头,整合全市稀土资源,推动资源向龙头企业、向园区、向产业集聚,为稀土产业发展提供资源保障。突破关键环节,深化与厦钨公司合作,集中力量突破稀土分离冶炼审批环节,力争2017年底前稀土分离冶炼项目开工,为产业下游延伸奠定基础。构建产业链条,加强与清华大学等高校合作,建设稀土新材料研究中心;拓展产业链招商,加快构建磁性材料、发光材料、催化材料、储氢材料、金属调质剂、稀土陶瓷等6条产业链。 

  二是延伸氟化工产业。以加强产业分工协作为重点,力争到2020年产值突破200亿元,打造海西新兴氟产业研发生产基地。抓整合提升,加快建立氟化工产业联盟,对三元、明溪、清流三大氟化工专业园,在用地、环评、排污设施建设等方面给予特殊支持,形成差异化发展、分工协作的生产格局。抓产业配套,发挥龙头企业引领作用,重点引导三农氟化工等上游企业,围绕海斯福等企业中下游产品,有针对性地研发配套产品。抓以商招商,利用海斯福、三农等现有企业,加大政策落实和引资引技力度,实现氟化工产业在短期内的裂变式发展;持续加强与央企、知名氟化工企业的对接,共建三明氟化工中试基地。 

  三是培育石墨产业。以技术引进及产业化为重点,加快培育石墨产业链,打造百亿石墨产业基地。定规划,尽快研究出台三明市石墨产业发展规划,把石墨产业打造成为工业经济的重要增长点。抓研发,推动永安石墨烯技术中试和孵化基地建设,启动建立石墨和石墨烯研究院。育产业,支持永安石墨和石墨烯产业园建设,推动石墨化、轻型动力电池、石墨烯芯片研发等项目落地;结合煤业转型升级,支持翔丰华等扩大产能,强势占领新能源电池负极材料市场,通过3-5年努力,建设成国内新能源电池负极材料主要生产基地。强帮扶,尽快设立石墨产业发展专项基金,市里组织专门团队,协助永安向国家发改委等部委申报专项资金,撬动石墨产业的快速发展。 

  四是提升生物医药产业。以打造特色、拓展终端、提升市场认可度为重点,促进生物医药产业跨越式发展,到2020年实现产值200亿元以上。打造医药园区,积极帮助汇天药业等做好医药产业园的选址建设,为项目审批、环评等前期工作开辟“绿色通道”,完善污水处理等配套设施,优化企业落地条件;支持建设风湿病药品生产基地。培育特色板块,加快南方制药抗肿瘤原料药和中间体通过美国GMP、欧盟CEP等国际认证,支持汉堂生物雷公藤抗肿瘤新药制剂研发和艾迈博单克隆抗体生产基地及中试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培育全国首个抗肿瘤药物专业生产基地。拓展终端产品,激活我市药企“沉睡”药号资源,支持海西联合药业、欣茂药业、华灿制药等新建药企突破GMP验收、生产许可、药号审批等关键环节,构建以医药中间体、原料药、中成药和化学药品制剂为主的产业结构,推动医药产业向大健康产业延伸。助力开拓市场,将三明地产医药产品列入我市医院基本采购目录,要求在同等条件下优先采购;从医药产业发展资金中单列一块,对药品营销活动进行补助,支持有条件的药企建立药品自营销售网络。 

  3.实现新突破,巩固提升优势产业。进一步挖掘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和旅游业增长空间,提高优势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一是推动融合发展,做精做特现代农业。加快农业现代化、品牌化、融合化,推动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变。加速土地流转,针对农村抛荒严重现象,推进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让土地真正流转起来;积极探索“耕地宝”“土二代”(将土地变现后定制承包经营的做法)等新模式,鼓励城市组织或个人在不改变土地性质的前提下,以有利方式参与经营;鼓励农户以土地、农房、林权流转或抵押入股,实实在在培育一批农业龙头企业。打响特色品牌,将生态文明试验区、“深呼吸”小城、闽江源等绿色健康招牌植入农特产品,推动莲子、贡米、茶油、食用菌等农特产品市场化开发,大力发展高附加值都市现代农业,探索私人定制、会员制等新型高端农业发展模式;设立农产品推广专项经费,加大市场营销推广力度,进一步积淀和扩大“食尚三明”“尚书品”“林品汇”等特色品牌的影响力。力促融合发展,整合全市近40个地理标志产品及其他特色农产品,创新发展电商销售模式,发挥在外地三明籍乡亲大量开办便利店、食杂店的优势,允许“零门槛”加盟,以线下体验带动线上销售;推行“农业工厂化”,加快建宁、宁化等农业县食品加工产业园建设,引导食品加工企业集聚发展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促进农业由单一生产向休闲观光、农事体验、文化传承、康体健身等多功能拓展。 

  二是融入产业分工,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瞄准“微笑曲线”的高附加值环节,加快补齐生产性服务业短板,为制造业发展提供配套服务。提升现代物流业,指定主管部门加快建设全市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应用大数据将各县(市、区)公路港连点成网,促进人、车、货等信息高效匹配支持兄弟物流等本土企业加快信息化、智慧化改造;引进顺丰、圆通等大型物流企业,加快建设全市仓储配送基地和快递分拨中心培育科技服务业,在有条件的重点园区建设产业公共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检测检验、质量控制、技术认证等综合服务,推进科技服务领域专家库和区域共享资源数据库建设开展科技服务企业转型试点,推动同行业企业组建产业联盟,建立以龙头企业为核心、中小企业协同发展的科技服务产业群;制定政府采购科技服务管理办法和目录发展营销服务业,把营销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环节,支持企业自建营销网络,畅通市场供需信息,降低货物流通渠道成本;鼓励工业、农业、食品等专业批发市场向线上线下联动转型,支持有实力的企业打造行业垂直电商平台,帮助小企业在国内主流电商开设网店;地方财政对电商的补助资金应直接与企业销售地产品的实际成效挂钩。 

  三是用好生态资源,优化提升休闲旅游产业。把休闲旅游产业作为支柱产业来培育,着力打造清新福建生态旅游核心区和国家级健康休闲度假区。奋力打造新业态,转变传统旅游模式,增加休闲型、互动型、体验型产品,开发探险游、夜间游、深度游、自驾游、徒步游等新方式;在全市推广泰宁旅游标准化试点经验,全面优化旅游软硬环境,提升游客的便捷度和满意率;结合旅游开发,大力发展健康养老产业,在生态优美、交通便利、配套完善的区域打造专业高端养老社区,发展会员制、候鸟式的度假养老服务。更加凸显差异化,在全市“一盘棋”格局下,大力培育各县(市、区)旅游资源特色;推广全域旅游试点,对泰宁等旅游重点县实行更加灵活的用地政策;拓展旅游+文化、旅游+美食、旅游+休闲体验、旅游+健康养老等新模式,打造一批研学基地、绿野乡居和康养基地选择一批园区、厂矿、企业,启动创建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增强营销灵活性,尽快成立三明品牌景区营销中心,统一宣传三明旅游,采用自主营销、外包服务等多种形式,打响三明旅游品牌;对来明开办分支机构的品牌旅游社和组团来明的旅游包机、旅游专列给予配套奖励;加强与南平等周边地市协作,促进线路互推、客源互送,开通点对点的旅游巴士,共同打造大武夷生态旅游圈。 

  (二)优化要素供给,全力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点。更加突出全要素生产率这个关键点,着力提升技术、资本、劳动力“三大要素”供给质量,形成更有竞争力的要素供给体系。 

  1.强化创新引领作用。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以全国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建设为契机,着力打造闽西北创客天堂。整合创新资源,由科技、财政等部门整合科技风险补偿金、天使投资基金、“双创”示范等专项资金,将分散资源“聚零为整”,提倡财政资金有偿使用,按产业规划和项目盘子统筹安排;要求各地对照“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达到全省平均水平”的目标抓好落实;鼓励我市企业到北京、上海、厦门等发达地区设立科研机构,共享当地科技人才资源、财政支持和税收优惠。搭建创新平台,支持机科院、中节能等“国字号”科研平台建成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推动孵化生成一批新技术、新业态、新企业;围绕新兴产业发展需要,在氟化工、稀土、石墨等方面搭建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在资金、税收、报酬等方面给予支持,推动各类商会(协会)、中介机构、产业联盟或龙头企业自发组建市场化公共服务平台。营造创新环境,用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力量盘活存量厂房、仓库、商务楼宇,改造成开放型公共服务平台大力发展众创、众筹等新模式;调动三明学院、医学科技职业学院的智力智库资源,支持专家、科技人员、大学生组建产学研合作基地和创业孵化基地。 

  2.强化人才主导作用。把人才作为主导发展的第一资源,重点抓好企业家、技能人才、高端人才“三支队伍”建设,着力打造海西产业人才聚集地。打造优秀企业家队伍,工商联等社会组织应由各行各业精英组成;支持成立有服务企业职能的各类行业协会;通过系统性教育、专业化培训,引导“老板”“商二代”向企业家转型;对有突出贡献的企业家重奖重酬,优先吸纳为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优先授予劳模等荣誉称号。打造技能人才队伍,紧紧围绕我市产业转型升级需求,适时适势调整优化三明学院、医学科技职业学院、职教园区等院校专业设置尝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一体化育人,为产业发展“量身定制”专业技能型人才打造高端人才队伍,建立与发达地区接轨的高层次人才招聘、薪酬、社会保障等制度,及时全面落实住房、医疗、子女入学等优惠政策,在税收奖励、科技人员入股等方面研究制定具体政策;完善“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柔性引才机制,灵活运用个体吸收、团队引进、兼职挂职、项目合作等人才工作模式,吸引优秀人才来明创业。 

  3.强化资金保障作用。把资金作为保障发展的第一要素,着力解决资本错配问题,打造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示范区。大力拓展直接融资,参照周边地区标准,提高企业上市奖励标准,将一定年限内新增的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及时奖励给企业抓住国家实行积极财政政策的“黄金期”,梳理现有政府投融资平台,整合政府和企业优质资产,积极申报发行各类地方债、企业债和城投债。大力创新金融产品,积极引导金融机构设计降低企业抵押物要求的金融产品,推广应收账款质押融资,探索股权、知识产权、商标专用权等多种抵押方式;加快建立投贷联动基金,完善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在各县(市、区)设立园区资产经营公司,全面推广园区企业资产按揭贷款等有效做法。大力吸引社会资本,继续筛选推出更具吸引力的PPP项目,规范PPP项目运作,尽量采取公开招标方式,为民营企业发展拓展空间;通过公私合营、特许经营、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的建设运营。 

  (三)优化政策供给,全力打造有利于企业发展的软环境。把政策支持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保障,针对发展关键点和薄弱环节,着力降成本、补短板、去库存、抓落实,打造有利于稳定市场预期和信心的软环境。 

  1.打好“组合拳”,降低企业成本。最大限度挖掘降成本空间,切实减轻企业负担,增强企业生产和创新的信心。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全面取消缺乏法律依据的行政审批事项;对由市级部门设定的审批前置条件和材料一律取消整合部门审批职能,探索建立多评合一、统一评审的新模式坚持多部门“会商会办”联审机制;对企业的评估、评审等中介服务,通过竞争方式选择中介机构,采取限价、补助等措施降低中介服务费用降低税费成本,坚决落实对国家规定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按下限执行的政策;确保本地政府定价、政府指导价管理的收费项目,收费标准不高于周边地区;规范行业协会、商会会费收取行为严禁利用行政资源强制向企业收取任何费用;加强“营改增”政策的专题研究和指导,帮助企业解决政策执行中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降低融资成本,重点解决贷款环节过多、收费过高问题,引导金融机构降低贷款利率;商业银行不向贷款企业附加任何以贷转存、存贷挂钩、以贷收费、浮利分费、借贷搭售、转嫁成本等不合理条件;完善政府对银行机构考评机制,将小微企业贷款和恶意抽压贷情况纳入考评,并通报恶意抽贷名单降低物流成本,争取省上出台降低山区企业运输成本的政策措施,下调山区高速公路货运车辆通行费,实行“递远递减”计费模式;加快国家物流标准化试点建设,建立“互联网+托盘”服务和管理系统,在全市物流企业、制造业企业、商贸流通企业推广标准托盘。降低用电成本,我市小水电上网电价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每年在电价上对省电网的直接贡献超过4亿元,应积极申请省电网在电价上给予我市倾斜支持争取省上降低山区企业电力直接交易门槛,扩大电力用户与电厂直接交易试点,探索工业园区作为整体实施直接交易。 

  2.找准切入点,补齐关键短板。对接国家和省补短板工程包,策划实施一批补短板重点项目,集中力量攻坚,抓紧补缺补漏,为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环境。补齐信息化短板,打造大数据应用平台,加快建设全市政务数据汇聚平台项目,促进交通、金融、公安、工商、卫生、统计等部门数据共享,有序开放交通出行、医疗健康、经济统计等政府数据,为微观经济决策和公众生活提供高效便捷服务;在生态新城或三明经济开发区规划建设大数据产业园,大力发展大数据产业及应用。打造物联网示范企业,推动国家级高新区向“智慧园区”升级,在冶金、汽车、机械等重点领域开展物联网应用示范,形成智能监测、远程管理等新型能力。打造智能化制造基地,重点推动普诺维智能旋切设备、中机科智能化建筑塔式起重机、海西汽车智能制造车间等项目建设,建成全省“机器换人”应用示范区域。补齐城市建设短板,做旺城市人气,统筹市区和沙县、永安的大型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在住房保障、医疗保险、子女教育等方面全面落实“同城同权”,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统筹管廊建设,明确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的主管部门,编制地下综合管廊建设专项规划,在新建道路、旧城改造时同步建设地下综合管廊,消除“马路拉链”现象。优化城市交通,打通中心城区道路“梗阻段”和“断头路”,加快旅游路、园区路等路网工程建设,形成市区连接园区和各县(市)的便捷路网;大力发展城市停车产业,向上向下拓展空间,加快立体停车楼、地下停车场等项目建设。补齐生态环境短板,充分利用国家和省上的补助政策,坚持治理与建设并举,结合推进小流域整治,建设一批具有生态特色的美丽乡村示范点;大力支持中节能环保产业园建设,辐射带动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探索绿色富民新路径,争取国家和省加大对限制开发、禁止开发区域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推动流域生态补偿资金向上游欠发达地区倾斜,将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纳入生态公益林补偿范围;组建专门工作队伍,启动碳排放权、森林碳汇、水权等交易试点工作。探索评价考核新机制,建立领导干部生态文明建设评价考核制度和离任审计制度,推动形成干部敢担当、部门能问责的氛围。 

  3.加速城镇化,化解房地产库存。主动对接新型城镇化建设,完善去库存配套政策,更好满足各种市场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从政策上鼓励非户籍人口落户,制定农民购房优惠政策,在贷款利率、首付比例等方面给予倾斜;整合易地扶贫搬迁等相关项目资金,对符合条件并进城购房的对象给予财政补助;积极探索耕地增减挂钩、宅基地指标置换、农村权益长期保留和有偿退出等做法鼓励农民进城购房;将进城落户农民完全纳入城镇住房保障和户籍管理体系,对其子女不附加任何条件实行划片入园入学,将农村基本医疗保险接入城镇基本医疗保险。从管理上保障市场健康发展,在去化周期长的区域,实行用地供应“熔断”机制,严格控制新增房地产开发用地审批;加大房地产开发风险项目排查力度,主动介入问题楼盘,“一盘一策”化解资金链断裂、逾期交房、拖延办证等问题,防止诱发金融风险和不稳定因素。 

  4.抢抓好机遇,发挥政策效用。抢抓中央支持福建加快发展利好政策叠加的机遇,加强政策对接争取、梳理研究和组织落实,用好用足用活各项政策。全力争取政策,推动各级政府指定专门工作团队,跟进对接生态文明试验区、精准扶贫试验区、原中央苏区发展等重大政策,以及国家、省“十三五”规划中涉及三明的项目和政策,确保项目落地、资金到位、政策兑现;鼓励部门和企业培养一批挖掘、对接政策“金矿”的行家里手,尽早把政策转化为资金、转化为具体项目,增创三明发展新优势灵活运用政策,学习借鉴长三角、珠三角地区,更加灵活、更有针对性地运用国家和省上政策,对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政策实行“普惠制”,确保符合补助条件的企业100%受益;对企业有限制的政策不搞“一刀切”,为企业留足改进提升空间坚决落实政策,指定专门部门将最新惠企政策汇编成册,印送所有相关企业;对已经出台的政策,加快流程、及时兑现;需要地方配套的,要求各县(市、区)尽快落实到位;每年组织企业进行惠企政策评议,对成效不明显的政策进行及时修订;定期开展重大惠企政策督查,对落实不力的单位和个人进行问责,不折不扣抓好政策落地,让企业真正得实惠。(市政协调研组 

附件下载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