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入口| 办公入口| 承办入口| 帮助
今天是: 欢迎访问政协三明市委员会网站!

当前位置: 首页 > 调研视察报告

关于深化我市精准扶贫工作的建议案

2017-01-04    字号::

  为组织开展好市委、市政府、市政协确定的2016年“深化我市精准扶贫工作”专题协商,市政协主席会议成员带领调研组,分赴5个省定扶贫开发重点县和沙县、将乐县实地调研,走访市扶贫办等有关市直部门单位;赴浙江丽水、衢州学习考察。通过实地察看、询问情况、听取汇报、召开座谈会,广泛协商讨论,形成了《关于深化我市精准扶贫工作的调研报告》。518日,专门召开九届六十次主席会议进行审议讨论。在此基础上,76日,召开九届二十三次常委会议,听取市政协课题调研组的总体情况汇报,以及课题组成员、部分常委、扶贫开发重点县、乡、村、市直扶贫工作部门和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省市派驻村第一书记代表的协商发言,就深化我市精准扶贫工作进行专题协商议政。现提出建议案如下: 

  一、我市精准扶贫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 

  近年来,我市注重理清扶贫思路,创新工作载体,完善政策措施,强化结对帮扶,截至2015年底,全市已有1.9万户5万个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占建档立卡贫困总人口的47.5%委员们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充分肯定: 

  一是组织领导有力。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精准扶贫工作,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建立定期例会与联席会议制度,构建市统筹协调、县牵头抓总、乡具体落实和工作到村、责任到人、帮扶到户的工作体系,推动各级各部门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贫困乡村干部群众反映,这些举措做到了扶真贫、真扶贫。 

  二是目标任务明确。编制实施《国家扶贫改革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深化精准扶贫2015- 2018年行动计划》、《开展强镇、科技特派员挂钩帮扶市级扶贫开发重点乡、民族乡》、《贫困空壳村村财增收行动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绘制了我市精准扶贫和试验区建设的“顶层”设计方略、路径。这些政策文件明确了脱贫攻坚的时间节点、目标任务。 

  三是结对帮扶到位。争取省领导、省直部门、沿海发达县市对口帮扶我市5个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安排市领导、强镇和科技特派员挂钩帮扶市级扶贫开发重点乡、民族乡。干部驻村帮扶全覆盖,省、市、县部门挂包380个建档立卡贫困村。搭建“百企帮百村”平台,112家企业与120个贫困村结对共建扶贫。从基层实践看,结对帮扶成效比较明显。 

  四是扶贫模式多样。坚持在“一申请、两比选、三公示”精准识别、按“因病、因残、因学、因灾,缺技术、缺资金、缺劳力、缺动力”细化分类基础上,对建档立卡贫困户,探索实践结对帮扶、入股分红、基地托养、资金互助、资产盘活、创业培育、订单带动、搬迁改造等“八种帮扶模式”。走出了一条具有三明苏区老区特色的扶贫路子。 

  五是试验成果丰硕。我市注重发挥三明苏区老区、生态资源优势,超前探索、勇于实践、典型带动、先行先试,创新形成了“348”精准扶贫工作机制,推动精准扶贫到户、到村、到县,赢得国家扶贫办和省上的肯定、支持,获批设立福建省三明扶贫改革试验区,入闱全国扶贫改革试验第一方阵。农村产权交易改革尤其是农村“金改”成效明显,沙县列入国家级农村金融改革试验区。这些改革试验都为精准扶贫注入了活力。 

  二、我市精准扶贫脱贫任务还十分艰巨 

  我市作为苏区老区山区,贫困面不小且程度较深,一些贫困乡村发展基础薄弱,少数群众存在“等靠要”思想,剩下不少难啃的“硬骨头”,主要体现在: 

  一是信息对接不畅。部门信息共享滞后,动态变化掌握不精准,目前扶贫部门依据国省定标准认定的6.6万人贫困对象,与其他部门各自所掌握的对象数据不完全吻合,说明部门之间信息数据比对、印证不及时、不通畅,存在“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的现象;一些贫困户达到国家或省定标准线脱贫后,持续增收稳定性较差,出现因病、因灾返贫时,存在“出易进难”的问题,难于第一时间重新纳入建卡户。 

  二是造血功能不强。一些贫困地区对怎样因地制宜,选准特色优势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研究不深,办法不多,措施不力,造血功能不强,产业支撑不足;现有涉农产业扶持政策、金融信贷“靶向”不够精准,受益对象多集中在龙头企业、种养大户和农民合作社,一般贫困农户基本惠及不到。 

  三是部门合力不够。个别部门工作重心没有聚焦在扶贫脱贫上,专项扶贫“靶向”不够精准,行业扶贫合力不够强劲,导致有限的扶贫资源未能精确化配置;一些扶贫项目规划融合不够,大多各自为阵,弱化了行业政策效应。 

  四是兜底水准不高。浙江实施“全面消除4600元以下贫困现象”计划,去年财政兜底宣布全省脱贫,标准比国定人均2300元高出整整一倍。与之相比,我们的财政兜底水准显得“捉襟见肘”。对因灾、因病返贫对象,临时应急救助更显“囊中羞涩”,措施有限、标准偏低。 

  五是工作动力不足。面对高标准严要求,一些基层干部出现畏难情绪,怕担责追责,主动作为意愿不高。财政补助资金统筹整合难,发挥不出整体效益。各级扶贫工作机构力量不足,乡镇扶贫办工作人员“专职不专”,统筹协调推进精准扶贫不够。督查评估第三方机制未建立,扶贫绩效考核管理不够科学。 

  三、打赢我市精准扶贫脱贫攻坚战的若干建议 

  下一步,要以创建国家扶贫改革试验区为主要抓手,着力突出“五个更加精准”,进一步加大脱贫攻坚力度,确保与全省同步提前实现全面小康。 

  (一)对象识别要更加精准。坚持横向到底,纵向到边,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管理精准扶贫,力争在全省率先建立农村低保和扶贫开发数据互通共享信息平台。做到三个精准: 

  一是底数精准。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进行“回头看”,通过“五看”(看住房条件,看生产资料,看劳动能力,看教育程度,看健康状况),全面掌握动态变化信息,提高数据跟踪和更新频率,使建档立卡对象信息更加详实、精准;对漏统漏报和因灾、因病、因残等原因返贫的,做到进出有据、一个不漏,实现扶贫对象信息动态化、数字化、常态化管理。 

  二是项目精准。全面采集易地搬迁安置、农村低保、新农合医保、社会救助、农村危房改造、农村饮水工程、教育信息管理、富民产业发展、劳动力培训、金融信用贷款、惠农政策等各部门扶贫信息,实现“一网打尽、信息共享”,为各部门合力推进精准扶贫提供科学依据。 

  三是公布精准。组织相关部门把惠民支农项目资金审批、分配、使用情况及扶贫补助款项的发放明细,定期“晒”上平台,方便群众查询,接受社会监督,实现信息公开透明。 

  (二)专项扶贫要更加精准。进一步聚焦扶贫“靶向”,跳出扶贫抓扶贫,瞄准工作重心,加大攻坚力度,推进专项扶贫,挖掘内生动力,使扶贫模式从“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变。 

  一是聚焦造血,在产业扶贫上发力。顺应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趋势,跳出农业办农业,用工业化、信息化、市场化思维,实施产业扶贫,增强造血功能。抓特色,建基地。支持贫困乡村做大林竹、园艺、食用菌、种子、畜牧等优势主导产业,发展果蔬、水产、茶叶、中药材等特色农产品,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小众品种”;扶持贫困户发展种养业、种植业、外出务工,巩固增收“老三宝”;引导贫困户发展农家乐、农村电商、来料加工,拓展增收“新三宝”。着力推动永辉、新华都、沃尔玛、大润发等已入驻我市的大型商超,采取“前店后场”方式,在贫困乡村建设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机械化的绿色生鲜食品基地和冷链物流仓储基地。办园区,建基金。依托现有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台湾农民创业园、福建农民创业园,用好用足涉及土地变更性质、财税优惠、保险减低缴费比例、用工培训补贴等一揽子鼓励政策,侧重在项目招商、产业链延伸、资金支援、用工帮困等方面,与沿海结对县市“共建”山海协作产业园区,实现共赢多赢。从试验区专项经费中,切块安排以奖代补,加上各地自筹,引导每个县市建立1-2支“农”字号主导产业基金,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带动贫困地区、贫困群体增强“造血”功能。育主体,建机制。大力发展设施农业、设施林业、设施渔业,推行“农业工厂化”、把“田间”当“车间”,实行“企业(合作社、农场)+基地+农户”,市场化手段配置农业生产要素,实现育苗、种植、养殖、冷冻、加工一条龙,延长农业产业链,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林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鼓励企户“联姻”奔“钱”途,带动贫困乡村、贫困户减贫脱贫。吸引工商资本下乡,鼓励贫困户以土地、农房和林权流转或抵押入股,投入土地、劳动力、资本等要素合作,获取“三金”(租金、股金和薪金),建立健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 

  二是聚焦政策,在搬迁扶贫上发力。抓住时机,用好用足省上大幅度提高安置补助标准的政策,实行集中、插花、梯度、进城、跨区域安置多策并举,全面完成有搬迁意愿的国定、省定扶贫标准搬迁人口安置任务。集中安置,设立县级扶贫开发投融资平台,重点选择县城工业园区周边,交通、水电等基础设施较为成熟地块,建设一批百户以上、有一定规模的集中安置区,既方便搬迁群众生产生活配套,又解决企业用工难题,加快县城人口集聚。统一建设,集中财政专项扶贫、以工代赈、农村危房改造资金,统一规划、设计、建设,完善安置小区的水、电、路、气、通讯、绿化等公共服务设施,代办建房用地安排、工程监管验收、落户审批、补助发放、购房手续、税费缴交等一揽子事项。保留权益,加快城镇综合配套改革,推行原农业户籍转换为城镇居民后,实行经济身份和社会身份相分离,保留原有承包经营地、山林等权益,让农民安心变市民。融入社区,社区服务平台组建与搬迁安置小区同步推进,在就学、就医、公交等方面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待遇,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和文明素质培训,让农民真正变居民。 

  三是聚焦致富,在就业扶贫上发力。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至少掌握一门致富技能,让贫困家庭户至少有一项增收致富项目。“送”培训,实施“雨露计划”、“春潮行动”,政府购买服务按人头发放“培训券”,采取“免试入学、免费培训”办法,优先让贫困劳动力到涉农院校接受职业教育,参加就业技能培训,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推”岗位,通过扶贫大数据信息平台、政府门户网站、扶贫微信公众号、村务公开栏等推送技能培训、用工岗位信息,促进搬迁群众“家门口就业”;对企业录用持有“就业创业证”贫困劳动力的,按规定给予社保补贴及其它优惠扶持。“注”项目,落实贫困地区农民工返乡创业优惠政策,扶持集中安置区发展集体性生产经营项目,助推发展家装家政、物流配送、养老托管等服务业;扶持搬迁户发挥连接城乡、天然“接地气”的优势,创建农机服务、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土地股份合作、托管等合作社。 

  四是聚焦创业,在电商扶贫上发力。扶贫先扶志。大力实施 “青年网创”专项行动,用“互联网+”思维,激活贫困地区青年群体的创业梦。搭平台,实施“企业(合作社、农场)+二维码”和“网络村村通”工程,提升宽带进贫困村兆级,打通“信息最后一公里”。打通道,全力推动县乡村三级仓储物流配送和电子交易、结算体系建设,缩短流通环节,减低交易成本,实现终端消费者与原产地无缝对接,构建“网货下乡、农品进城”双向网上通道。育网军,专项启动贫困乡村“电商人才培训孵化”工程,公开招募家庭农场林场、合作社带头人、民宿经营业主、返乡青年、大学生村官,免费开展电商基础、美工技能、客服技巧培训,进行一对一、点对点系统实操演练,帮助创业者插上电商扶贫创业的新引擎。辟专区,依托电商园开辟“电商扶贫专区”,对贫困户开设网店给予场地租金、网络资费补助、小额信贷支持。 

  (三)行业扶贫要更加精准。坚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钱往一处投,明晰部门职责所在,实施行业扶贫行动,形成合力、产生效应。 

  一是扎实推进教育扶贫。资助“全覆盖”,组织开展农村留守儿童摸底排查工作,建立健全从学前到中职全覆盖的建卡贫困生资助信息台账、任务台账,通过“免、减、助、贷、奖”等五措并举,做到贫困生资助不漏一户、一生。推动实施免除高中学杂费、设立政府奖学金等政策。师资“全结对”,推动城乡教师轮岗交流、合理流动,支持鼓励“名师送教下乡”,到贫困乡村任教;用好“省培计划”,为贫困地区乡村学校定向培养一批留得下、稳得住的“一专多能”教师。项目“全倾斜”,加大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推进教学设备标准化,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促进教育项目、资金向贫困乡村布局倾斜。 

  二是扎实推进科技扶贫。让科技项目“接地气”,组织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与科研院所专项对接,实行项目申报、资金补助和技术指导“三同步三落实”。让科技人才“接地气”,支持科技特派员开展“一对一”、“点对点”、“包村联户”等创业式扶贫服务,允许科技人员以技术参股,与产业大户、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结成利益共同体,带动和帮助贫困农户依靠科技脱贫致富。让科普推广“接地气”,积极实施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和贫困地区本土人才培养计划,重点培训基层干部和科技示范户,建立一支科技扶贫的“永久牌”乡土人才。 

  三是扎实推进健康扶贫。让医改红利惠及贫困群体。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列为医疗救助和大病保险政策重点倾斜对象,“新农合”个人缴费部分由城乡医疗救助基金予以全额资助,推行按病种付费、总额预付,全面实行医疗费用与基本医保“一站式”即时结算服务,推动适当降低大病保险起付线,提高大病保险报销比例,切实减轻贫困人口大病费用实际支出压力。让健康干预普及贫困群体。试点以县为单位,在全省率先对建卡贫困人群,免费开展一次拉网式体检和疾病筛查,建立健康管理档案,跟进营养膳食和行为干预计划,精准识别医疗扶持、健康干预服务对象,从源头上缓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让保险后盾顾及贫困群体。在全省率先创新开展农村“两保一孤”(低保户、五保户和孤儿)特困群体意外伤害及重大疾病保险试点,采取团体保单方式进行承保,破解困难群体因病致贫、返贫的风险保障缺口。 

  四是扎实推进旅游扶贫。引导贫困乡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延伸农业产业链,让贫困人口共享一二三产融合增值效益。对接“创业创新”政策,扶持建档立卡贫困村,发展农业观光园、森林人家、水乡渔村等休闲业态,打造一批乡村旅游特色村。保护性开发一批既是贫困地区,又具传统、文化、“红色经典”概念的村落,推动工商资本租赁空闲农房,开发精品民宿,引导贫困户以作价入股方式参与经营,增加财产性收入。打造“绿野乡居”品牌,注重提升乡村旅游项目的硬件和软件水平,统一实施“绿野乡居”品牌的培育、推广、营销,强化乡土文化开发、创意产品研发、体验活动策划、农事景观设计,重点培训大学生村官、村主干和经营业主,完善医疗、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和村庄绿化美化,积极创建乡村旅游特色村和星级经营单位。推进“提档升级”工程,将贫困村优先纳入省“千村整治、百村示范”工程和人居环境综合整治范畴,建立财政补助对贫困乡、村环卫设施第三方运营维护制度,点实施“五清楚”(扫清楚、拆清楚、摆清楚、分清楚、粉清楚),推进道路、电力、通信网络、饮水、停车场、厕所、垃圾污水治理等基础设施建设。 

  五是扎实推进生态扶贫。争取政策,做足三明作为闽江上游主体功能区文章,推动省上尽快建立上下游补偿标准动态调整机制,让沿海地区通过实施综合性补偿,保障山区增加生态稳定投入,并将天然起源商品林纳入补偿范围。用好政策,抓住国家、省上提高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良机,鼓励贫困乡村组建以贫困人口为主体的管护队伍,增加贫困户生态管护收入。重点发展苗木花卉、现代竹业、林下经济等绿色产业,培育林竹合作社、家庭林场、股份合作林场。出台政策,制定出台实行有偿转让生态景观资源使用权的指导性意见,探索依托国家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谋划建设一批集生物科考、植物花卉、休闲康养为一体的“森林人家”项目。 

  六是扎实推进金融扶贫。盘活 “三资”(资源、资产、资金),总结推广沙县农村“金改”和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成果,推行“政府+保险+银行”农业项目信贷、林权、农村房屋所有权抵押贷款,有效打通农村产权进入金融市场的通道,激活盘活农村集体和农户沉睡资产,破解资源闲置和资金缺乏的矛盾。放大“信贷”,推动国开、农发等主包干银行,精准安排异地搬迁、产业化扶贫项目及贫困户创业信贷;推动农信社、农行、邮储、村镇等涉农金融机构,对建档立卡户实施名单制管理,为贫困户提供3年期5万元以下无抵押贷款,并给予贴息,扶持贫困人口自主创业、发展产业。提供“担保”,推动有扶贫任务的县份,全部建立县级小额信贷风险担保金,支持扶贫开发重点乡、民族乡成立“精准扶贫担保基金”,鼓励各类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申报使用省财政设立的小额信贷贴息资金、小额信贷风险担保金。创新“保险”,引导保险机构针对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精品民宿,推出多层次、定制式、个性化的保险产品。 

  (四)社会扶贫要更加精准。广泛引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扶贫工作,努力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的大扶贫工作格局。 

  一是织牢社会保障兜底网。尽兜底,落实国定“两不愁、三保障”,对无劳动能力、无法通过开发性扶贫措施实现脱贫的贫困人口,全部纳入低保,由政府兜底保障,并逐年提高低保标准,推进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逐步实现低保、脱贫标准“两线合一”。善救助,加强幸福院、集中供养照料中心等救助保护机构建设,加大面向贫困地区的应急救助、临时救助力度,建立农村特困人员集中供养制度。勤关爱,实施农村留守老人、妇女摸底排查,开展特别关爱服务,实施贫困残疾人康复工程、特殊教育、技能培训、托养服务,完善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和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 

  二是调动企业参与扶贫积极性。大力推进“百企帮百村”精准扶贫行动,以商会、民营企业为帮扶方,以建档立卡的贫困村为帮扶对象,以签约结对、村企共建为主要形式,开展实用技术、生产技能、经营管理等技能培训,培育发展园艺、畜禽、林竹、茶叶、中药材、水产等产业。切实落实企业公益扶贫捐赠所得税税前扣除政策,引导企业利用帮扶村闲置土地、闲置厂房、闲置校舍、荒山,投资办厂、设立基地、订单生产,实施产业、商贸、就业、捐赠和智力扶贫,建立与贫困村、户的利益联结机制。 

  三是扩大社会组织扶贫参与面。倡导社会团体、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等各类组织,发挥自身网络渠道优势,通过志愿服务、专业人才、爱心募捐等多种形式参与扶贫开发。开展慈善义演、义拍、义卖、义展、义赛等活动,组织“扶贫进社区、进商超、进校园”活动,在社区、学校、商场、超市、车站、机场等公共场所设立捐助站,拓宽社会爱心人士参与扶贫渠道。 

  (五)考核管理要更加精准。进一步明确工作责任,创新工作机制,推动扶贫脱贫更加精准有效。 

  一是创新考核评估机制。严考核,制定《三明市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实绩考核办法》,将扶贫攻坚纳入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年度目标考核的重点内容。勤督查,借鉴外地做法,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老干部参与精准扶贫工作的现场检查和考核评估,展示精准扶贫中的政协等各方智慧和力量。细评估,探索推行扶贫绩效第三方评估,客观评价各级党委、政府扶贫开发工作精准度、群众满意度。 

  二是创新资金整合机制。积极试点,明溪要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统筹安排、集中投入、各负其责、各记其功、形成合力”的原则,加快推动中央支持贫困县开展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试点县工作。注重衔接,整合项目资金时,注重统筹推进重点扶贫开发项目与县域行业重大项目、民生公共服务重大工程、重大政策试点安排相衔接。有效整合,实行“多渠道进水、一个龙头出水”,集中捆绑使用各类财政扶贫资金、涉农资金,变“散钱为整钱”,撬动金融资本和社会帮扶资金投入扶贫开发,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益。 

  三是创新资金监管机制。明确“约法三章”,制定贯彻《福建省扶贫专项资金使用管理责任追究办法》的具体实施办法,督促行业主管部门承担起主体监管职责。推行“民生特派”,抓住项目立项、审批、验收和资金分配、拨付、使用等重要环节,全程跟踪监督,让扶贫项目真正落地,杜绝扶贫资金“跑冒漏滴、吃拿卡要”。开展“绩效评价”,建立扶贫项目、资金公告、公示制度,接受广大群众评议;积极探索建立容错纠错制度,鼓励因地因时因户因人施策,科学合理规范用好扶贫专项资金,既能调动和发挥基层干部的聪明才智,又能保护和促进基层干部干事创业。 

  四是创新动态管理机制。注重统筹协调,建立健全试验区联席会议制度,开通“三明精准扶贫”微信公众号,选调人员充实各级扶贫办,统筹协调好精准扶贫脱贫攻坚战。注重挂钩帮扶,进一步落实“领导挂点、部门包村、干部帮户”定点挂钩扶贫工作长效机制,强化驻村工作队责任;鼓励给省、市、县三级扶贫驻村干部购买人身意外保险。注重村财增收,督促各地制定加强村集体经济管理、资产交易的具体办法,推动村级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和村财增收。(市政协调研组 

附件下载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