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入口| 办公入口| 承办入口| 帮助
今天是: 欢迎访问政协三明市委员会网站!

留住文化根脉——市政协委员畅谈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

2015-01-22 10:08    来源: 三明电台     字号::

  “夫源远者流长,根深者枝茂”。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多姿多彩的历史文化资源,是三明的宝贵财富。 

  市政协九届四次会议期间,委员们建良言、献良策,为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尽心尽力。 

  文化遗产:亟需“活态”保护 

  文化遗产不可复制、不能再生。传承历史文脉,既要让文化遗产留得住,更要让它们“活”起来。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遍布三明城乡大地。我市的永安大腔戏、泰宁梅林戏、大田板灯龙、将乐竹纸制作技艺、宁化石壁客家祖地祭祖习俗等项目,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位于三元区岩前镇的万寿岩遗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被评为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首。这一遗址,成为华东地区迄今发现最早的洞穴类型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址。 

  余生富委员说,万寿岩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对研究福建古人类活动具有重大意义。建议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切实增加资金投入,增加人员编制,加强公园的管理和保护。 

  保护文化遗产,传承文化根脉。现在,万寿岩遗址已经成为集旧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发掘、爱国主义教育、科学文化知识传播、闽台文化渊源研究于一体的考古遗址公园。 

  民革三明市委会提议,将万寿岩考古遗址公园融入市区旅游版图,精心打造南“遗”(万寿岩考古遗址公园)北“山”(瑞云山)的市区旅游拳头产品。 

  与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一样,“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亟待“活化”保护和传承。2014年,市政协组织委员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对口协商,助推三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苑顺利落成。 

  博览苑通过文字、图像、实物多种方式,展示三明市的传统艺术、地方民俗、人文典故、地域风情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为各县(市、区)非遗项目提供了展示的舞台。 

  民进界别的委员们建言,我市应尽快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建立保护体系和机制,落实传承保护措施和传承人保护计划,切实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闽学文化:融入城市建设 

  “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闽学文化蜚声海内外。 

  三明闽学文化遗产丰厚,“闽学四贤”中的杨时、罗从彦、朱熹都与三明的渊源极深。三明境内闽学文化遗迹众多。如何将闽学文化融入城市建设,政协委员们献策建言。 

  我市已在城区沙溪河两岸绿地建设中融入闽学文化,“沙溪闽学文化景观带”初步显现。粘为何委员表示,在沙溪河市区段打造“十里闽学文化长廊”,进一步融入闽学文化,建造“闽学四贤文化园”“闽学文化广场”,将三明打造成为“闽学圣地”。 

  着力建设“闽学三明文化圣地”,打造我市历史文化地域名片。农工党三明市委会也在会议期间提出提案,建议加强闽学文化遗产的保护、挖掘,整合闽学文化研究力量、成果,加强海内外闽学文化交流、促进闽学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 

  把独特的闽学文化元素,纳入三明城市发展规划,委员们出谋划策。弘扬闽学文化,展现三明文化魅力,他们这样描绘自己心目中的“文化三明”。乡村文明:不让传统文化遗落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记得住美丽的“乡愁”,包含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寄托。 

  注重挖掘特色内涵、塑造城镇个性、提升城镇品位、改善人文环境,提升发展的软实力,三明的好经验、好做法备受全国瞩目。去年5月,全国政协副主席卢展工率队来到我市泰宁,就“城镇化进程中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开展专题调研,并且指出,要把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贯穿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始终。 

  《关于建设好“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特色鲜明的新农村的建议》《关于发展乡村旅游,助力“生态美、百姓富”的建议》《进一步推进三明市美丽乡村建设的建议》《关于加快发展乡村旅游的建议》《关于三明市小城镇化健康发展的调查报告》……市政协九届四次会议期间,民革三明市委会、农工党三明市委会、民盟三明市委会等民主党派和政协委员们,提交了一份又一份美丽乡村建设提案。不让传统文化遗落,成为委员们关注的焦点。 

  挖掘我市民间手工技艺,做好市场化运作和公益性运作的结合,积极鼓励民间手工技艺的传承和发展。三明中华职业教育社这样建议。保护乡村文化古迹,保存传统农具和民间技艺,传承民俗传统文化,挖掘农村特色文化……在一个又一个呼声之中,凝聚了委员们的共识。 

  美丽乡村与众不同,需要传统文化“点睛”。委员们建言掷地有声。(曾凤清)

附件下载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