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曾是山清水秀的代名词,也寄托了无数人的乡愁。然而,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不少乡村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尤其是直接关系到食品安全、人体健康、区域环境安全的农村水源安全保护问题。”市政协委员李奇勇和“环保”打了20多年交道,“水”是他多年来关注的重点。
2015年,市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就农村水环境保护做了系列调研。“农村水源环境保护是生态建设的突出‘短板’,农村水源保护欠账较多,管理体制机制尚未理顺,‘一刀切’的水环境管理措施成效不佳。”李奇勇在参加系列调研中感触颇深。
系列调研结束后,李奇勇拟写了《关于推进我市农村水源环境保护的若干建议》的提案。“我认为,首先要因地制宜,健全分区治理体系。”李奇勇说,例如,在选择污水处理技术方面,就该充分考虑到农村地区财力状况薄弱这一普遍情况,不能一味选择时髦先进、自动化控制水平很高的处理工艺,也不能一味采用所谓的无动力及微动力工艺,在处理效果上根本无法保证成效。必须因地制宜,不仅要考虑处理效果、费用,还需要考虑工艺的适用性。
“农村环境治理链条总是断在‘最后一公里’,其中重要原因就是基层环保力量的缺失。我认为要根据区域情况,探索建立‘技能服型’乡镇环保机构;要根据农村的经济条件和城镇化程度,合理选择适宜的收集处理体系。例如:农户分散收集处理、村镇集中收集处理或统一收集归入市政管网……”李奇勇一连说了几项建议。
身为三明学院科研处副处长、清洁生产中心主任的李奇勇,“产学研结合”是他的优势,“爱琢磨”是他的特点。“现有技术标和工程标分离,造成治理技术五花八门,程序完整但结果很差。在做好整体规划的基础上,以县为单位,以建设—转让(BT)、建设-经营-转让(BOT)或工程总包的方式,开展招投标,并采用工程中标单位同时承担后续运行方式,既降低管理成本,又便于长效运行管理。”李奇勇建议。
一份提案,从“问题现状”到“对策建议”,包含着李奇勇等市政协委员走村入户的汗水和宝贵的智慧。“我希望委员们的建议能得到政府层面的重视,针对日益突出的农村水污染问题,对症下药,合理规划城镇建设布局,守住水资源红线,使农村的‘水缸’得到保护,重现山清水秀的美丽乡村。”李奇勇满心期待愿景实现。(林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