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学社三明市委员会
一、林业碳汇为永安生态建设带来新机遇
林业碳汇是发展低碳经济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林业碳汇是指通过森林植物吸收大气中的CO2并将其固定在植被或土壤中,减少该气体在大气中的浓度,并与碳汇交易结合的过程、活动或机制。主要表现为造林、再造林和森林管理。发展林业碳汇带来的新机遇主要体现为:
㈠拓宽林业生态建设融资渠道
2005年《京都议定书》CDM(清洁发展机制)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又增加了林业生态建设融资的渠道。因为森林除了林副产品实物外,“碳汇”也可以换钱。当前,永安林业生态建设主要依赖财政融资,如果将CDM林业碳汇项目推向国际市场,可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吸引国际资金参与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据测算,林木每生长1立方米,可吸收1.83吨CO2,释放1.62吨O2。按现国际碳汇交易价格约为6-15美元/吨,如果有完善的碳汇交易平台,每年至少可以吸引外资和社会资金1000万美元。
㈡促进新农村建设
我市是南方重点集体林区,森林资源丰富;因经济发展需要,每年采伐大量的森林,造成水土流失,自然灾害频发。近十年实施生态林保护工程,投入偏少,对村民增收甚微。据专家研究,一棵10年大树,95%是生态效益, 5%是砍伐后木材的经济效益。发展林业碳汇,通过“卖”生态获得收益,既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也增加农民收入,这对新农村建设、“三农”问题破解具有促进作用。
㈢可实现科学减排
工业减排和林业碳汇相比,发展林业碳汇具有不可比拟和替代的优越性,主要体现于:投资少,成本低;技术简单,易操作;见效快;对经济增长影响小。因此,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大力发展林业碳汇,可促进生态经济又快又好发展。
(四)有助于生态文明建设
CDM参与的主体是国家及其需要碳汇指标的企业,抓住林业生态建设的契机,开展林业碳汇的研究和推动工作,争取成为我省开展林业碳汇的典范,有利于助推我市生态文明建设,提高永安知名度,塑造城市品牌。
二、永安发展碳汇林业的条件分析
㈠优势
1、资源优势
发展碳汇林业,永安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一是自然资源优厚。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极为适宜各种植物的生长发育和繁衍。森林蓄积量居全省首位,其覆盖率高,丰富生物多样性,有着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净化空气、调节气候等重要功能。二是永安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具有广阔的林业碳汇发展林地资源。
2、林业碳汇潜力巨大
据有关资料显示,永安有林地面积达24.35万公顷,森林覆盖率83.2%,森林蓄积2100万立方米,年生长量170万立方米,毛竹立竹量1.3亿株,是发展林业碳汇的基石。研究成果表明, 1公顷毛竹年可固碳5.09吨,是杉木的1.46倍、热带雨林的1.33倍;集约化经营的毛竹林年固碳能力可提高1.56倍。
3、林业碳汇市场巨大
据联合国和世界银行预测,2012年全球碳交易市场将达到1500亿美元,有望超过石油市场成为世界第一大市场。权威专家估计,目前我国实施CDM的碳汇项目所产生的碳汇,大约能占到全球市场交易份额的20%左右。国内也需要林业碳汇项目来抵消温室气体减限排的额度,随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建立和培育,国内企业对碳信用证的需求将不断上升,都将带来无限商机。
㈡制约因素
1、价值没有得到充分认识
谈及低碳经济,人们主要考虑工业领域节能减排;对植树造林的认识,仅理解为改善环境、打造宜居环境层面;没有认识到林业碳汇的生态服务功能。数据显示,森林面积仅占陆地总面积的1/3,森林碳储量几乎占到了陆地碳库总量的一半,陆地生态系统与空气中CO2的交换90%来自于森林。森林强大的碳汇功能是CO2的吸收器、贮存库、缓冲器,对于维持CO2和O2的动态平衡,降低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减缓气候变暖进程具有重要作用。
2、体制机制还没有建立
虽有区域森林面积及种类等一些传统信息,但森林分类固碳能力、单位碳储量和不同季节碳氧转化量等重要系统指标仍是空白。没有林业碳汇管理机构和减排的碳汇系列指标。没有检测碳汇效率等指标的生态定位站。林业碳汇方面的专家和人才队伍匮乏。涉足碳汇产业的企业与人员很少,行政支持力度不够,碳汇交易平台缺失,碳汇管理体系和相关政策配套缺位等。
三、建议
㈠加强林业碳汇宣传
涉及林业碳汇的相关知识和规则比较复杂,公众对生态的日益关注,意识到森林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途径,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国家战略方针,改善民生的具体体现。因此,政府应通过各种渠道,大力开展全民气候变化和林业碳汇的宣传教育,提高全民尤其是青少年对气候变化、低碳、林业碳汇和碳补偿的了解,提高全民森林固碳意识,自觉为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做出努力。
㈡积极探索林业碳汇试点
《京都议定书》CDM项目碳汇造林基线,要对造林活动造成的碳排放加以记录,还要对林木生长的全过程进行碳计量,最后要把产生的碳排放减去,得到的碳汇才是产权明晰的碳汇。再通过认证和注册,碳汇才具备了交易的潜质,才能由产品变成商品。资料显示,我市符合CDM项目林地资源不多,实施成本高,风险大。因此,建议从非《京都议定书》市场的碳汇造林项目入手,通过世界银行生物碳基金或中国绿色碳基金等途径进行林业碳汇试点,与企业捐赠相结合,使林业碳汇通过市场机制实现森林生态效益价值补偿。如对符合造林再造林的低产林、生态林等森林集约化经营,增强固碳功能,以林场、采育场等经营单位开展林业碳汇试点。
㈢强化碳汇林业的科技支撑
一是建立碳汇信息库。碳汇资源与传统观念的自然资源有所不同,调查、辨析和分类我市碳汇资源。借鉴碳汇交易已成功经验,吸收运作的经验教训,了解碳交易动态,为开展我市林业碳汇项目打基础。要在收集、分析、整理国际国内有关碳汇交易信息的基础上,对不同林地的开建时间、主要林种和周围的气候等生态条件分别归类,详细记载,探索碳汇“可测量、可报告、可核查”路子,以推动林业碳汇计量监测体系建立。二是建立生态定位监测站,从事绿色植被吸收二氧化碳和释放氧气的检测,建立长效动态监测机制。三是加大林业碳汇科技投入,在提升林业碳汇科技水平、提高林业碳汇技术自主创新和集成创新能力的基础上,引进发达国家建设和管理的先进理念和技术成果。四是加强林业碳汇的科技研究,筛选适地适树的优良树种或经营措施,提高碳汇林的生产力和固碳能力。五是加大碳汇知识培训力度,培养林业碳汇专家队伍,建立林业碳汇监测体系,推进碳汇林业工作深入有序地开展。
㈣探索碳汇林业补偿制度
目前我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政策,主要是通过财政直接支付的形式对森林的生态服务价值实行一部分补偿。如今我市生态林补助现提高至每公顷每年144元,这也仅是对林农权益受损的部份补偿,与森林所能提供的生态效能相比差距甚远。建议在对森林生态服务价值进行科学计量和评估的基础上,按照“受益者付费、损害者赔偿”的原则,逐步完善生态环境产权、交易、价格机制,逐步建立公平、公开、公正的生态利益共享及相关责任分担机制。积极争取上级将我市纳入森林碳汇交易试点,并制定和完善林业碳汇市场化补偿的相关规章政策,明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相关各方的权利义务边界。以招投标、租凭、承包、“公司+农户”等形式,承揽国际国内具有承担碳减排义务的企业建立碳储基地,提高林地经济效益。
㈤搭建林业碳汇交易平台
一是制订与国际接轨的碳汇交易市场运作规则。结合实际情况, 建立碳汇评估机构和交易机构,制定促进碳汇建设的配套政策,积极争取国际国内碳汇相关组织的支持和帮助。二是积极搭建碳汇交易平台。按自愿碳汇市场的模式,以永安林业要素市场为平台,筹建林业碳汇交易所,扩大永安知名度。三是构建企业提前储存碳信用平台。鼓励企业“未雨绸缪”,自愿参与林业碳汇项目,捐资造林增汇,获取二氧化碳减排信用指标,为未来发展争取更大的空间。
㈥统筹发展林业碳汇
发展林业碳汇的目的是实现森林生态服务功能价值与经济效益的统一。当前,碳汇市场交易尚在探索、完善之中,碳汇林建设应与林业重点工程建设相结合,统筹发展相关产业,使增收致富和环境保护协调一致。首先,加快林业碳汇建设步伐,通过实施CDM等方式,实现“卖”生态的目标。其次,发展林下经济,以森林、水分、光热等天然环境, 发展种植、养殖等产业,增加林农收入。三是在发展碳汇林的同时,因地制宜,合理发展果树、苗圃等经济林木,维持林农在碳汇林认证前的生活及日常运转;还可利用资本和市场优势,发展苗木培育、植树造林、木材加工、生物质能源等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