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进三明市委员会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社会普遍的问题,三明市各类高校同样也不例外,造成这种情况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院校的专业设置、
教育资源和文化环境差异,毕业生所学知识和掌握技能不同,对就业的期望差异等对大学生就业构成了诸多问题和挑战。
国家的教育生态系统需要多种多样的高校,每个学校都有特长,各校优势互补。任何大学,都应有自己的特色,而不是照搬别人的模式与经验。以三明学院为例,许多学科设置与全省地方性院校差不多,缺乏地域性和区域性的特点,例如体育专业许多院校都有设置,但大都是体育教育专业,出路却成了问题。
经济危机造成了大学生就业难,由于各学校的师资条件,教育资源和文化环境不同,因此,每个学校应充分挖掘自己的特色,而不都办大而全、小而全的普遍一律的综合性大学,一个学校的好坏不在其规模的大小,而在其输送的人才质量和特色。
多数高校的教育内容无法与现实需要接轨,三明市各类高校也一样,导致学校所教的知识并非社会现实需要的知识,大量毕业生只能“纸上谈兵”。其原因,与高校教师本身知识结构脱离现实有重大关系。相当部分高校教师对社会现实不了解,知识积累多从纸上得来,缺乏实践经验,而且在社会知识信息迅速更新的今天,教师由于教学压力大,根本无暇、也没有动力去更新知识结构。扩招后,这一矛盾更加突出。知识的陈旧和脱离现实必然导致生产出来的产品——大学生——无法实现其职业价值。
大学生所学知识与需求存在脱节现象,一方面用人单位抱怨招不到合适的人,不少岗位每每空缺;一方面大学生感慨一职难求,递交简历屡屡碰壁,多年来这样的供需矛盾贯穿始终,一直没有找到很好的办法。高校专业设置决定着专业人才的有效产出量,大学生就业与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与地区经济发展周期都有着较大的关联。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是行业、职位、岗位的变化,企业对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需求变化速度是高校专业培养人才的2-4倍,这就形成了人才供需市场配置的时间差。四年前还是社会需求的热门职业,四年后有可能就变成了滞销专业。
三、建议与对策
(一)加强以市级政府为主的指导和协调作用
强调以市级政府为主的指导核心,加快社会需求专业的设置,认真做好实用人才的培养,并有专人监管,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各相关部门积极配合与协助,与各高校联手,全市上下一盘棋,齐心协力系统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建立以市内为主市外为辅的大学科技园,科技园的资源可供各类高校共同使用,这种资源的使用是各专业设置过程中重要组成部分。科技园要成为 "双实 双业"综合基地,也就是要实现“实习、实践、创业、就业”的就业前在岗培训。综合基地是“强化基础、突出实践、重在素质、面向创新”的人才培训重要渠道,各类优秀和有前景的企业、单位都应成为大学科技园实习场所。
(二)转变观念,在专业设置上强调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大学生读大学首先是为了生存,各类高校在学生进入大学的第一天起,就应该转变观念,强调就业技能的重要性,防止“读书无用论”思想抬头,使大学生们明白读大学不是无用而是有用,对个人的生存与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修养素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国家应做到的是全民教育,将教育普及的每一个人,提高个人素质,民族素质,国家整体素质。当然,高校教育的目的还远不仅如此,强调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是因为职业教育可以将我国各类高校巨大的人才的压力转化为人才的优势,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各类高校的职业教育是面向众多群体的教育,使更多大学生得到就业机会的教育,使贫困家庭的子女有学上并通过职业教育扩大他们就业以及自主创业的门路,使他们能够脱贫,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和维护社会稳定。
(三)职业教育不是精英教育
职业教育符合我国当前经济建设的需要,开发人力资源,就必须优先发展职业教育,大力培养各类实用人才,其中最重要的是培养大批技术、技能应用性人才和高素质相结合的劳动者。高科技人才固然重要,但需求毕竟是量小而有限的,而应用型人才则由于需要的数量大而应加以高度重视。由于各类高校的专业的设置,如过多的专业重复设置,偏重理论研究缺乏实际应用,重管理人才的培养轻操作动手训练,也给大学生就业的选择带来了许多障碍。强调进一步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把高等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大力发展有中国特色的各类高等院校职业教育课程比例,其中应包括第二学历倾向于职业教育,培养适应当今社会实用的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要有紧迫感,配合省一级政府和各相关部门,以较快速度制定发展职业教育的具体方案和措施。
(三)高校专业设置应适应产业结构技术水平的变动
“海西拓展专业”是依据鞠维强厅长在年度教育工作会议上讲话的所提到的海西紧缺型人才专业来划定。加强海西紧缺型人才专业的设置,不断提高招生人数,扩大社会的就业面,避免各院校重复设置专业。我国高等教育还处在世界发展水平的初级阶段,大学生占国民总数的比例大大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从表面上看我国大学生好像是多了,但实际上还不能够完全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求,有着强大的发展空间。高校扩招的步伐只要处理得当,不但可以加快提高中国人口素质,还可以带到经济的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也一定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一定要谨慎对待那种超常规、跳跃式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