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入口| 办公入口| 承办入口| 帮助
今天是: 欢迎访问政协三明市委员会网站!

关于加快明台职教交流合作的建议

2011-01-24    来源: 三明市政协     字号::

  三明市台湾同胞联谊会 

  近年来,我市与台湾的职业教育交流合作取得明显成效,2008年4月,海峡两岸(三明)现代林业合作实验区闽台林业科技交流培训中心在三明林业学校成立,经过一年多的交流与合作,逐步在林农培训、成果转化、学历教育、技术交流等方面实现优势互补,形成了鲜明的特点。该中心在永安、建宁、宁化、沙县、大田、尤溪、梅列七个县(市、区)开办林农学历教育教学点,共有334名林农报名接受职业教育。2009年4月,在海峡两岸高职教育展览会上,大田星光技校与台湾东方技术学院达成合作意向。同年6月,市技工学校被确定为闽台合作职业实训基地,其后与台湾星采咨询顾问有限公司签订“闽台合作培养维修电工、钳工高级技师协议书”,承办了2009年闽台交流合作提升技工教育教师培训工作。福建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与“台湾建国科技大学”进行“校—校—企”合作办学,互派学生到对方学校学习。福建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还与台湾致远管理学院签订了《交流合作协议书》。三明学院是全省较早与台湾开展教育学术交流的高校之一,是省教育厅确定的先行先试、开展闽台联合办学项目5所本科高校之一。 

  面对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新形势,我市应抓住机遇积极先行先度,不断加大明台职业教育的交流合作力度,打造明台职教合作试验区,为此,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将我市职业教育列为重点发展战略目标,建立由市政府牵头的教育、财政、人事、编办、劳动保障、发改委、农业等部门和各相关企业、职校代表组成的职教联席会议制度,每年协调解决明台职教合作交流等若干瓶颈问题。 

  2、由于高职校成本是普高教成本的1.64倍,所以更应确保职教经费中的财政性经费与平均事业费逐年同比增加。加大对经济不发达县转移支付职教专项经费,争取中央、省对明台职教交流合作的资金支持。创新职教经费来源的社会多部门的多元多层次管理体制,确保职教用地优先和双师型人才引进。 

  3、职业教育应面向农村,应落实“多予”政策,向外来工子女开放我市中等职业教育资源,让他们分享当地政府扶持发展职教的有关优抚政策,补充我市部分职教校生源短缺和提高职教资源的利用率和产出率。全面扩大职教的教生规模,逐年提高我市普职比例,做好技术人才培养与储备“一主多元招生”统筹招生工作,规范招生秩序,合理招生收费。 

  4、职校专业按市场驱动,遵循市场化与实用性、规范性、可行性、效益性的基本原则,课程设置遵循学术与职业整合,注重适应新经济的能力,多样化、实用化,注重个人才能等原则。专业设置宽窄并存,岗位和技能预测,定期更新课程。根据我市三产比例的现状和趋势,合理调控设计我市职校学科课程、教学训练等。建立合理的职业教育层次结构,重点专业争取设立学士学位授权点,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深造,使我市职教培养出高、中、初级不同层次的各类职业技能型人才。台湾职教能够培养硕士、博士,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我市应建立一个职教与普教并重、上下衔接、相互沟通的现代职教体系。 

  5、政府奖励那些校企合作成效显著的企业和职校,给予更多的支持和鼓励。将企业与高职院校联系密切程度作为衡量企业知名度标准之一,引导中型以上企业加强与高职院校的联系。企业建立毕业生咨询委员会,走产学合作必由之路。引进“双元制”培训体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训课程占主导,理论课程为辅。鼓励与台湾联合办职校,尤其如光伏电子、数控、动漫和文化创意产业等一些新兴产业类型和课程。 

  6、在办学层次和教学管理制度相同学科(专业)及地域相近的职校间试行师资共享,并让有一技之长的中企业高级技术人才走上讲台,学教用相结合。逐年提高职校双师型教师比例,为综合性大学的教师进出职校工作创造便利条件。市政府根据我市各产业特色,建立相应的公共实训基地。 

  7、学习台湾经验,把职业教育理念扩展为社会教育终身教育的理念。成立职校生家长协会,让家长协会参与学校管理,拓宽职教与社会的协调沟通渠道。利用中华职教社的品牌与平台,与台湾职教社多沟通交流,多搭合作平台与机制。成立明台职校校长联盟(联谊会)、职校校长论坛和校际协作(明台校际教师交流协作、校企专兼师资协作、跨学科教学协作),两地年会互动互换主办方,开展相关校际合作。 

  8、设立三明引进台湾高(职)校师资服务办公室,用短期互换、交流培训、直接聘用、借用等方式引进台湾高职校剩余师资。定期公布两地职校师资供需信息,建立职教师资人才柔性流动机制,构建明台职教合作试验区。 

  9、建立明台职教学分互换、学历互认制度,引导在明职校学生到在明台商企业实习实践,和在明台商建立员工培训和产业发展需求的信息库。注重横向移植台湾高职的品牌学科和特色专业,并根据三明新兴产业发展新的高职学科和教学与课程的开发,根据产业和岗位设置专业课程。建立与当地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职教网络,先行建立明台远程职教教学网络,使空中大学也成为职教理论课程修业的有效载体。积极开展明台各级各类职业技能竞赛,并将成绩作为评估职校的重要指标之一。积极推行企业培训师制度和名师带徒制度,建立技师研修制度。

附件下载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