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转型升级这篇大文章中,如何更好地推动商会经济发展,这是市政协委员一直思考谋划的重要命题。
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要“落实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政策措施,完成民间投资900亿元以上。大力发展商会经济,支持明商回乡投资兴业,加快发展总部经济。推动成长型非公有制企业发展,力争新增产值超亿元企业25家、税收超百万元企业50家。”
如何才能实现这一目标呢?1月7日下午,市政协工商界委员在分组讨论市政府工作报告中,结合自身创业经历纷纷建言献策。
商会经济需要金融保障
“我认为各级产权登记机关和各相关部门,应当打破思维定势,放低门槛,制定更多细则,加快中小企业的土地、房产等资源流转,使中小企业的财产流动性得到释放。”融资难问题一直是困扰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连锋委员的发言直奔主题。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大力发展商会经济,在放宽市场准入、加大财税金融支持、完善社会服务等方面,为商会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建立了党政领导与商会联系沟通制度,完善了政、企、会三方联动机制,扶持商会企业发展,我市商会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与沿海一些城市相比,我市商会经济发展速度、经济总量和质量等,都还有一定差距。委员们认为,资金制约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三明要大力引进区外银行。”作为三明福清商会名誉会长,林敦凤委员说福清有各种银行近百家,三明要不断加大引进力度。
今年的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推广租赁融资、信托融资、股权融资等模式,委员们认为这些提法都很好,关键是如何抓好落实,“只有这样才能拓宽融资渠道,为民营企业融资搭建平台。”
努力营造商会经济发展新环境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
近年来,在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大潮中,我市以更加开放、更加优美、更加舒适的环境,积极营造“亲商、爱商、安商、富商”的浓厚氛围,让广大企业家在三明安心生活、扎根创业,非公有制经济为三明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越来越大的贡献。“我们搞实体经济的,好的时候到处是一片赞美声,经营不善时却常常很尴尬,企业家需要实实在在的关爱。”杨文彬委员说。
邓忠华委员说,由政府引导,成立行业协会也很重要,这样不仅可以增强企业家的凝聚力,而且还可以凸显不同行业的相对比较优势。
2009—2010福建省投资环境监测评价调查报告显示,我市投资环境、政务环境总体满意度位列海西20个城市之首,但办事提速依然是委员们关注的话题,因为办事提速节约的不仅仅是时间。
办企业还要懂政策,部分委员还表示,要通过不同形式,增加政策的透明度。
为企业提供人才支撑
“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呈现出家族式、小作坊式的运营模式,通过政府引导,加强中小企业人才队伍建设非常必要。”连锋委员说。
三明矿产资源丰富,享有福建矿产“聚宝盆”之美称,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三明矿产资源作用日益凸显,但人才短缺问题也随之出现,部分委员说,企业采矿工人都要到龙岩参加培训,建议三明学院或三明职业技术学院设立相关专业或培训机构。“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再设立3家院士工作站,只要政府有决心,我相信企业人才队伍建设问题会得到解决。”陈家勤委员说。
作为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市商会经济要实现新发展、新突破,必须大力推进理念创新和管理创新,委员们在建言中不断寻求新的突破点。(罗鸣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