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发展句句诤言,话民生字字关情。
1月4日下午,出席市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的委员参加分组讨论,认真审议市政协常委会工作报告和十届三次会议以来提案工作报告。
与会场外和煦的冬日暖阳相映衬,分组讨论的各个会场内气氛热烈。委员们带着民生情怀,怀着发展期盼,结合“两个报告”谈感想、提建议、话发展,踊跃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一言一语充满着正能量,展现奋发作为责任意识。
谈履职 担当作为
“听了报告,备受鼓舞,报告体现了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
“报告对我们更好地开展今后工作有很多启发和帮助。”
……
审议讨论中,委员们一个接一个踊跃发言,现场气氛热烈。大家一致认为,市政协常委会工作报告主题鲜明、重点突出,充分体现了市政协过去一年来在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等诸多方面的工作成效,对今年工作的谋划部署思路清晰,科学精准,目标明确。
运用提案建言献策,是政协委员参政议政的重要方式。审议中,委员们对市政协十届三次会议以来的提案办理情况表示满意。他们认为,提案办理工作扎实,富有成效,为促进我市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
立足本职善作为,履职尽责敢担当。委员们围绕履职能力提升纷纷建言。肖小青委员说:“要重视对政协委员的培训工作,让大家更加‘懂政协、会协商、善议政’。”
廖维生、杨力宝委员建议,要组织引导委员加强调查研究,提高提案撰写能力;要建立健全提案办理“回头看”机制,加强“精品提案”跟踪督办;要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媒体宣传报道提案办理全过程,让老百姓更加了解政协提案工作。
新时代新作为,政协委员们思索着履职方式的进一步创新。张坤明委员建议,充分利用新媒体等平台,把委员的睿智之言、务实之策进行发布、跟踪、督促,更好地推动建言资政成果转化落实。
论发展 振奋人心
红色三明、工业三明、绿色三明、文明三明,分组讨论的现场,委员们围绕做实“四篇文章”,推动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纷纷建言献策。
王鹏飞委员说,围绕打响“风展红旗如画”品牌,希望今后多邀请全国的文艺界人士到三明采风,多举办大型的展览,提升红色三明品牌在全国的知名度。
李晓光委员说,三明的生态优势是发展康养产业的基础。三明作为我省的老工业基地,老龄化问题突出。各级政协和政协委员,要在加快推进康养产业的发展上多献策出力。
久久为功,如何利用“满意在三明”这一文明品牌,为三明的发展助力?江远金委员建议,抓好“一企一策”的落实,细化我市优化营商环境的各项政策,打破“玻璃门”,确保相关政策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黄志成委员建议,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在政策上大力支持制造业发展,同时,积极构建亲清政商关系,更好地服务企业发展。
黄永和委员建议,依托闽西南协同发展区,通过设立“企业家联谊会”等方式,让企业家增进沟通了解,对接优势项目,同时,设立更多产业基金,培育壮大产业。
“企业发展需要人才支持,三明应该在留人用人方面出台更加务实的政策,扩大人才优惠政策的惠及面。”“通过努力,三明学院经管学院应届毕业生留明发展的比例达到30%,也希望今后能够为高校毕业生留明发展创造更加优良的环境。”经济界别的陈子昂委员刚提出企业用人的问题,隔壁的教育、体育界别分组讨论现场,罗金华委员的发言就与其相互呼应。
话民生 情真意切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分组讨论的现场,不时地传来代表着百姓期盼的政协好声音。
“平时大家听说我是市政协委员,就特别愿意跟我交流。”吉桂红委员是列东中学的教师,有了平时广泛联系群众做基础,参加市政协十届四次会议,她特别“有话说”。调整优化优质校招生片区、扩充提升高中教育学位容量,在列举了一组组调研数据后,吉桂红的发声坚定有力。
分组讨论的现场,委员们聚焦教育事业发展,畅所欲言。从加大教育投入到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从教育素质提升到教育均衡发展……老百姓对教育事业发展的获得感,离不开“吉桂红”委员们不懈的努力。
教育、医疗、就业、交通、卫生……民生关注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
段志委员建议,要加强“职业病防治体系建设”,提升全市职业病防治工作总体水平,更加有效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职业健康权益。
李海颖委员说,建议对外卖食品作坊加大整治力度,加强本市食品网络销售的监管,提高食品从业人员健康知识水平。加强高校饮食健康教育,拓展高校食堂规模,提升食品品质。
于修芹委员说,作为医药卫生界的政协委员,将更加重视民生问题,责无旁贷担负起在更高起点上全面深化医改建言资政的重担。他建议,抓好全市疾控中心综合改革试点任务落实,明确功能定位和完善运行机制,不断提升卫生健康治理水平,为促进三明群众少生病、更健康而积极努力。
话语中,饱含深情;提案里,凝聚民心。委员们说,立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聚焦民生热点难点问题,将履行好政协委员的神圣职责和使命,为加快推进新时代新三明建设贡献力量。(曾凤清)